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評點今年高考作文題

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基本上延續了近年來的高考作文改革趨勢。

熊丙奇說,高考作文改革的趨勢,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材料作文,給考生材料,由考生自主命題。二是給學生選擇,從2個作文題、3個作文題中選擇一道寫作,這給學生選擇空間。以上兩方面趨勢是十分明顯的,也會在今後的語文作文中繼續堅持。

今年湖南的高考作文題顯然屬於第一類“材料作文”。

這一類的作文題,出材料作文的目的,是給學生思辨空間和表現空間。而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表達能力,是語文作文的基本功能。

熊丙奇認為,材料作文出題一定不能“主題先行”,即不能給考生設定表達的觀念,因為這樣一來,考生的思辨空間就會受到限制,寫出來的文章,就可能千篇一律,有不少空話、套話,甚至“雞湯文”。

“近年來的高考材料作文,就出現不少學生還是用宿構、套題的方式,應對的問題,這就沒有起到材料作文改革的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有的材料作文,給的材料,就明確了表達的主題,如果這類材料作文增多,學校老師、學生在準備作文時,就會採取宿構、套題的方式。”熊丙奇說。

對於今年的全國卷I作文,從命題角度,希望學生暢想、暢談,但從學生寫作角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主題先行”問題,學生的思辨空間不大,表達的觀念會千篇一律,很難寫出出彩的文章。

題目貼近現實、時代性強好?

還是淡化作文的時代性特點,集中關注學生能力好?

熊丙奇表示,這是語文作文題當前存在一個爭議。贊成貼近現實、時代性強的人認為,這樣出題,有利於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而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而不贊成者則認為,語文作文題,不是政治題,也非科技題、歷史題,不應考察學生對時政的瞭解,考察時政可以通過政治考試,過於貼近社會熱點的考題,並不利於考察語文作文本應該考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反而很容易讓學校老師、考生押題。

總體而言,這幾年得到社會輿論贊揚的比較好的作文題,大多是給學生較大思辨空間、表達空間的題目,既有和社會熱點結合的題目,也有“遠離”社會熱點而富有哲學思辨的題目,這樣看來,作文題目不在於是否緊跟社會熱點、富有時代性,而在於題目是否給學生思辨、表達空間,只要能給學生思辨和表達空間,這樣的作文題就是好的作文題。

熊丙奇認為,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表達能力,會是語文作文堅定不移的改革方向。這既可以避免學生套題、宿構,以應試方式準備作文,又可促進學生培養思辨和表達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