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与安康人对神的心理变化

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与安康人对神的心理变化

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武侯会修建武侯神阁碑”的记载中,我们发现安康的医药行业曾奉诸葛亮为祖师并成立了武侯会,假如没有存世的碑文,我们很难想到,武侯会竟然会是医药行业帮会。他们奉诸葛武候为祖师的理由是这样的:

“事之有本尤水之有源也。水流万殊,发源则一。故我等业斯艺者其人甚多,所宗者则诸高武侯一人而已。夫武侯,后汉人也。隐居南阳,昭烈聘之以兴霸业。遽后主嗣位,奉教征南地。入不毛,烟烟痺之气逼人,士卒多中其毒,武侯忧之,问方于万安隐者,之草,名曰薤叶芸香,使各含之,则烟舜顿消,故士卒赖此以生,而蛮方亦赖此以平。然前人创之以消其毒,即活全军之命,后人因之以精其制,亦得卫生之方。我等之所以宗或候而香勿替者,此耳。但我斤自来无武候候会,有之自同治纪元始,及光结成成岁始置水田一分,以为香火资矣。而庆祝无所,犹末我等之忧。丙午秋乃择地于南药王庙中,度为奉把…,

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与安康人对神的心理变化

现存于汉阴县安良乡龙泉寺旧址的《太阳会暨蚕母会碑》,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安康神会的原始面目,“太阳会碑序”云:“盖闻,元黄既判而阴阳始兮,是日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日月运行,一来一往,照临四海之思原自无和也。我境龙泉寺,虽供日月尊神而盛会未举,爱善侣各捐钱谷积为会头,以隆把,以答恩光。…,,而“蚕会碑序”则云:“尝闻元出而衣所由得,西陵兴而帛所自成。是圣母之功原美于元妃,而万世永赖者也”。

旧时的安康,淫祀遍地。但多是抱着很强的功利目的、娱乐目的,以敬神拜庙为理由而行巫歌之实,所以尽管处处庙观密布,实质上安康文化中对神祗是尊而不敬,敬而不迷,迷而不信,甚至以实用主义对神调而佩之。

先举一个民间的例子

旧时安康曾广为流传过一首长达5000余字的长篇叙事情歌《十里亭》,女主人公道:

自幼看过烈女传,三从四德我知音,

书生若还不听劝,奴说比方与你听。

昔日有个柳下惠,怀抱女儿不动情。

云长不配貂蝉女,隔壁陪嫂到天明。

...........

这是前朝男子汉,哪个比你胡乱行。

值得注意的是男主人公接着唱出的一段辩解词:

“你说古人我知道,我也说些古人名。“

芙蓉三姐配刘秀,仙女调戏吕洞宾。

英台思念梁山伯,杭州攻书一路行。

彭祖八百贪花事,果老二万有情人。

世间古人说不尽,说个仙家与姐听。

玉皇所生七个女,也有四个配凡人。

大姐配与杨天佑,三姐配与常遇春。

四姐配与崔文瑞,七姐下凡配董永。

月里嫦娥成婚配,牛邮也配织女星。

昨日我从佛殿过,罗汉仲手摸观音。

神仙也有风流事,何况凡间世上人。

多少三尊皆如此,何况你我年轻人。

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与安康人对神的心理变化

一句平平淡淡的“昨日我从佛殿过,罗汉伸手摸观音”,里面有着极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这种旁若无神的独特心态和对神灵也能任意调侃的余绪所及,50年代震撼全国的大跃进民歌“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一一才会产生在这视已为神的土地上。从泛神到任意封神和旁若无神,再到视己如神,安康文化完成了由崇拜自然到崇拜人类自身的升华,在本世纪50年代的安康地区奏出了“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的人本主义的最强音。

安康历史上释儒道三教合一与安康人对神的心理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