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九) 张伯端羽化登仙,雍正帝敕封真人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九) 张伯端羽化登仙,雍正帝敕封真人

熙宁末年,张伯端携《悟真篇》离开安康地区寻觅传人。元丰五年(公元1082),时已95岁高龄的张伯端坐化于临海县百步岭溪水之中,其弟子效佛教之礼“用火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荧实,色皆绀碧(《天台山方外志》)。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廷敕封张伯端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九) 张伯端羽化登仙,雍正帝敕封真人

诞生在安康的的《悟真篇》在文化史上的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我们将丹经的鼻祖著作《参同契》,比之老子的书。那么,另部丹经,宋代张紫阳真人所著的《悟真篇》应该比之如庄子的书了。”(南怀谨《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清帝雍正以帝王之身尊崇佛教,自命为禅宗宗师,以“圆明大觉”为自号,尊禅而贬诸方,唯唯独对丹道张紫阳真人备加推崇,曾亲自为《悟真篇》作序,推崇备至:“紫阳真人,作《悟真篇》以明元门私要。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九) 张伯端羽化登仙,雍正帝敕封真人

复作《颂偈》等三十二篇,一一从性地演出西来最上一乘之妙旨,自叙云:此无上妙觉之至道也,标为外集。审如是,真人止应专事元教,又何必旁及于宗说,且又何谓此为最上?岂非以其想乎三界,真亦不立,故为“悟真”之外也欤!真人云;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恶死悦生,亦难了悟。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九) 张伯端羽化登仙,雍正帝敕封真人

黄老悲其有贪著,乃以修生之求,顺其所欲,渐次导之,观乎斯言,则长生不死,另经入万劫,究是杨叶止啼,非为了义,信矣!若此事,虽超三界之外,仍不离乎一毛孔之中,特以不自了证,则非人所可代。学者将个无义味语,放在入识田中,奋起根本无用,发大疑情,猛利无间,丧身失命,亦不救舍,久之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识灭,并此无义味语,一时妄却,当下杂粉百碎,规纯真。此从上古糖所谓:绝不相赚者!真人以华池神水,温养子珠,会三界于一身之后,能以全丹作无义味用,忽地制身一将,抛过太虛,脱体无依,随外自在,仙俊哉!大丈夫也!篇中言句,真物了物,真指妙固,即禅门古法中如此自利利他,不可思议者,犹为希有!如禅师薛道光,皆皈依为弟子,不亦宜乎!刊示来今,使学元门者,知知有真宗,学宗门者,知惟此事实,余二即非真焉。是为序。”(雍正御制《悟真篇·序》)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九) 张伯端羽化登仙,雍正帝敕封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