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讓教育迴歸初心

1 該不該給孩子報興趣班?

小美快4歲了,最近,她的媽媽陳澈突然發現,原來總和小美一起玩耍的小朋友都去上興趣班了,小美一個人有些孤單。於是,陳澈也帶著小美去試聽了幾個興趣班,結果發現很多比小美還小的孩子都多才多藝,小美似乎已經落後了。陳澈一直想讓孩子有一個輕鬆、快樂的童年,可現在想想其他小孩都在學習,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學,很可能就輸在起跑線上了,更重要的是她擔心小美感覺到自己不如別的小朋友而產生自卑心理。而事實上,小美好像對上興趣班並沒什麼興趣。

經歷了一番糾結之後,陳澈給小美報了英語、舞蹈、繪畫3個興趣班。“雖然我一直想給孩子減壓、減負,但仔細想想,孩子多學些東西,對以後總是有好處的。”陳澈說,自己從小就沒有什麼特長,其實一直以來還覺得挺難受的,很羨慕那些有一技之長的同學和朋友。

對於陳澈的決定,小美的爸爸杜斌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不能盲目地讓孩子上興趣班。應該先觀察孩子對這些課程有沒有興趣,讓孩子自己選擇要不要學、要學什麼,然後我再給出意見供孩子參考。”杜斌說,給孩子報班時,重要的是要挑一個能夠激發孩子興趣與思考的,這樣既豐富和充實了孩子的生活,也讓孩子掌握一技之長。童年本來就應該是快樂、純真的,別讓興趣成為負擔,要讓興趣成為樂趣。

【專家觀點】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前教育系副教授姜娟芳認為,讓不讓孩子上興趣班,家長需要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孩子的興趣是內在就有的還是受外因刺激而產生的;二是到底哪些因素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學前兒童最可貴的就是他們旺盛的精力和自發的興趣,只要家長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會在玩耍中表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在孩子真實興趣被發現和確認的基礎上,家長為孩子選擇一兩個興趣班,使其拓展視野、豐富體驗無可厚非,但興趣班的數量要適可而止,一定不能犧牲孩子正常玩耍和交往的時間。

西安市未央區大明宮小學少先隊輔導員雷蕾建議,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然後根據孩子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興趣班,在此之前要和孩子進行充分的溝通,包括多久上一次課,孩子需要做到什麼……隨著所學知識難度的增大,很多孩子會出現懈怠心理,家長要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喚醒興趣。興趣班是以挖掘孩子潛能、激發成長動力為出發點的,只要選擇正確,孩子就可以找到快樂、自信,體味到成功、幸福。

2 家長該不該成“編外教師”?

劉東和妻子都是進城務工人員,在城裡做點小生意,文化程度不高。正是因為吃了沒文化的虧,他們對孩子寄予了厚望。即使經濟條件並不寬裕,他們還是堅持把孩子帶在身邊,希望能讓孩子接受更優質的教育。現在,孩子讀小學三年級了,但劉東和妻子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

每天晚上,劉東和妻子都得陪著孩子寫作業,寫完要批改,錯的地方還要給他講解、教他改正。這對於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夫妻兩人來說,簡直是一種煎熬。有一次劉東實在忍不住了,誠懇地和孩子的班主任談了一下,表示自己文化程度低,無法很好地輔導孩子作業。但老師當即批評了劉東,表示現在小學生的課堂時間非常少,如果家長不在課外時間幫助孩子,孩子怎麼能學好?

劉東常常在想,沒有家長的配合,想讓孩子學習好就真的那麼難嗎?

“由家長監督孩子寫作業並給孩子輔導功課其實是件好事。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瞭解孩子在學習中有哪些問題,及時幫助孩子鞏固所學、弄懂難點。孩子與父母一起討論問題的過程,也是培養良好習慣、學會合作的過程。家校共育能夠讓孩子和家長都從中受益,我很贊同。”在西安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劉偉認為,作為家校共育的關鍵主體之一,家長配合學校非常必要。但是,當一些學校、老師給家長攤派過多任務,甚至把家長几乎變成“編外教師”時,家校共育就有些變味了。對此,家長要清楚到底哪些事情是家長必須要做的,面對一些不太恰當的要求要學會拒絕。

【專家觀點】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前教育系副教授賀琳霞表示,家校共育中,首先應明確學校教育居於主導地位,家長更多的是支持學校教育;其次,要明確家長參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髮展更全面;再次,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內容、目的和形式,要受到一定的社會現實的影響,也受家長群體特點的影響。面對非教育專業的家長,學校應該為家長提供與學習輔導相關的信息和建議,幫助家長輔導孩子。

雷蕾表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孩子們要在家長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持續成長,家長承擔著孩子習慣培養、潛能挖掘、鬥志喚醒等光榮而幸福的任務。家庭教育應當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溝通是無比重要的,做好家庭與學校的對接,有利於尋找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效契合點。

3 孩子的未來可以被規劃嗎?

隨著孩子出生,李敏就開始焦慮:要給孩子選擇什麼樣的幼兒園,什麼樣的小學、中學、大學,要不要送孩子出國讀書……每個階段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李敏一直在思考著、規劃著。為此,李敏買了學區房,每個週一、週三、週五的下午都會帶著孩子分別上鋼琴、舞蹈、樂高等課程,孩子的週末也被繪畫、英語等課程塞得滿滿的。

有時候孩子會喊累不想上課,但都會被李敏拒絕。李敏心想,現在這點苦都吃不了,以後怎麼能成為人上人?在她看來,現在的孩子多幸福啊,有父母為他們規劃好所有的事情,他們只要認真學習就行了,不需要操心別的事。

“對於李敏的做法我很不贊同,我認為,不能因為孩子是我的,我就有資格來規劃他的幸福和未來。我們不能用‘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好’這麼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告訴孩子‘你要聽我的’。”李敏的朋友張靜說,人生是一場長跑,與其奢談長遠的規劃,還不如保留一些不確定性,讓孩子去尋找和發現自己的愛好、潛能和理想。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最好方式應該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

【專家觀點】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前教育系副教授陳曉豔認為,父母是否可以規劃孩子的未來,是一個需要辯證認識的問題。第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特徵和需求,會在個人興趣基礎上主動探究,從這一角度看,父母無需也無法強行規定孩子的學習內容和發展方向;第二,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有教育和引導的責任,因此所謂的“不能規劃孩子的未來”並不等於不作為或聽之任之,父母在尊重幼兒基礎上給予特定的支持,既能滿足幼兒興趣的需求,也能為其未來助力;第三,幼兒的發展是終生的,我們必須著眼未來,在早期教育中更多關注幼兒的品質和習慣;第四,家長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應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