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顏真卿】

(709年—784年),字清臣,唐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稱“顏魯公”。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楷書、行草。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他的行草書,遒勁有力、真情流露,結構沉著,點畫飛揚,在王派之後為行草書開一生面。

學書者,於顏真卿並不陌生,他傳世的行草書,以號稱“天下行書第二”的《祭侄稿》最為著名。《爭座位帖》、《劉中使帖》、《祭伯父文稿》等亦名揚天下。而下面所列六種均不常見:《修書帖》、《與蔡明遠帖》、《鄒遊帖》、《乍奉辭帖》、《鹿脯帖》、《乞米帖》,因為所見者不多,所以筆者附上作品釋文和臨習後的小記,請各位方家指正為盼。

1.顏真卿《修書帖》(約756)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臨《修書帖》

【釋文】賊軍未平,使僕不憤見,故先修書,但召諸子弟與語。不具。顏真卿白。

【羅炳生臨帖小記】強盛的唐朝,卻於公元755年至763年間,發生“安史之亂”,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顏真卿於安史之亂時,率義軍對抗叛軍,平亂有功。《修書帖》雖無具體書寫年月,留元剛《顏真卿年譜》以為此貼作於天寶十五年(約756)。似乎從文中“賊軍未平”等語有此推論。又,帖首二字“賊軍”,亦稱《賊軍帖》,是年顏真卿48歲。此帖書法遒勁沉著,詞意鏗鏘有力,流露出剛正之氣,已然與“二王”妍美飄逸書風另開一面。

2. 顏真卿《與蔡明遠帖》( 759年)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臨《與蔡明遠帖》

【釋文】蔡明遠,鄱陽人。真卿昔刺饒州,即嘗趨事。及來江右,無改闕勤。靖言此心,有足嘉者。一昨緣受替歸北,中止金陵,闔門百口,幾至餬口。明遠與夏鎮不遠數千裡,冒涉江湖,連舸而來,不愆晷刻,竟達命於秦淮之上,又隨我於邗溝之東,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終之際,良有可稱。今既已事方旋,指期斯復,江路悠緬,風濤浩然,行李之間,深宜尚慎,不宣。真卿報。

【羅炳生臨帖小記】這是顏真卿寫給蔡明遠的書信。帖中記述蔡明遠對顏真卿一片冰心,“不遠數千裡,冒涉江湖,連舸而來,不愆晷刻,竟達命於秦淮之上,又隨我於邗溝之東,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因此,顏真卿致信,詞懇情切,感激之情溢於書外。和“顏氏三稿”創作心境不一樣,此帖平和、恬靜,因此下筆流蕩律動,筆勢轉換舒緩,自然而然有一種疏淡的意境,脫俗的氣韻。黃庭堅尤為敬服,曾雲:“筆意縱橫,無一點塵埃氣,可使徐浩服膺,沈傳師北面。”

3.顏真卿《鄒遊帖》(759年)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臨《鄒遊帖》

【釋文】聞鄒遊與明遠同來,欲至採石,計其不久亦合及吾準泗之間。脫若未到,見之宜傳此意。遣此不宣。真卿報蔡明遠。

【羅炳生臨帖小記】學書者,於顏真卿並不陌生,他傳世的行草書,以號稱“天下行書第二”的《祭侄稿》最為著名。《爭座位帖》、《劉中使帖》、《祭伯父文稿》等亦名揚天下。而《鄒遊帖》所見者不多。帖中所記“鄒遊與明遠同來,欲至採石”,看來是好朋友之間相約尋找好的石頭,準備用於刻碑吧。據顏真卿《乞御書天下放生池碑額表》記載:“臣去年冬任升州刺史日,……不揆愚昧,輒述天下放生池碑銘一章,又以奉錢於當州採石”,此帖中所言“採石”或為“於當州採石”之事。

4. 顏真卿《乍奉辭帖》(約759)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臨《乍奉辭帖》

【釋文】乍奉辭,但增悵仰,承已過埭,不得重別。情深惘然,珍重,謹此不宣。顏真卿白。廿四日。

【羅炳生臨帖小記】此帖張弛有度,筆力雄渾,篆籀全然化為“屋漏痕”。第一行開始三字疏朗有致,越往後越行文流暢,至第二行,已經出現“承已過埭不得”六字連續書寫,或實連,或虛連,於文中所述“情深惘然”處,反映出魯公外表剛硬如鐵,內心亦是柔情似水。

5.顏真卿《鹿脯帖》(765年)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臨《鹿脯帖》

【釋文】 陰寒,不審太保所苦何如?承渴已損,深慰馳仰。所撿贊猶未獲,望於文書細檢也。病妻服藥,要少鹿肉,幹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許。幸甚幸甚!尋馳謁不次,謹狀。二十九日。刑部尚書顏真卿狀上李太保大夫公閣下。謹空。

【羅炳生臨帖小記】《鹿脯帖》為顏真卿與李光進書。此帖著錄首見宋米芾《書史》,刻本見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留元剛《忠義堂帖》本。顏真卿之妻因病服藥,需要“鹿肉乾脯”,致書友人李太保,請求惠及,是為前帖。前帖署款:“廿九日刑部尚書顏真卿狀上。”待收友人所送鹿脯之後,又書致謝,同時送友人幾味藥,祈祝身體健康,說不久要前往拜謁,是為後帖。據前人考證,李太保者,乃李光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拜太子太保;顏書前帖時在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後帖時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後帖有“春寒”之語,當為初春時節。其時,李光弼年57-58歲,顏真卿56-57歲。李氏是唐朝元老,與真卿一樣,平抗叛軍,效忠王室。真卿對李氏“輒恃深情”,先後致書請其惠及小米、鹿脯。知二人情誼深厚。此帖開首數字接近楷體,餘下行楷書就,第四行起逐漸字型漸小。字與字之間絕少連筆,字字獨立卻筆斷意連,行氣平正婉和,於嚴謹中見神氣蘊含,久觀不厭。

6. 顏真卿《乞米帖》(約765年)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羅炳生臨《乞米帖》

【釋文】拙於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磬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辛。仍恕幹煩也。真卿狀。

【羅炳生臨帖小記】請先看此帖的現代譯文:不擅長謀求生計的我,全家人吃粥,已經幾個月。現又用盡沒有,僅有的是憂愁煎迫,能夠的只能依靠我們的深厚情誼。因此無奈寫信投奔告助,恩惠一些米粟,渡過艱難辛苦。還請寬容我的打擾。真卿書。

公元765年,正值關中大旱,江南水災,農業欠收。以致顏真卿“舉家食粥來以數月,今又罄竭”的地步,於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

談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諱,因為自己“拙於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祿,他不會創收、生利,沒有別的生財之道。貧能守道,可證古今!《乞米帖》不僅是書法藝術中的無價之寶,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研讀《乞米帖》,可使我們得到雙重享受,既領略了魯公書法藝術的真諦,又受到其高風亮節的薰陶。

羅炳生|顏真卿鮮見行書六種釋文及臨帖小記

國家二級美術師(副高)、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書法藝術碩士,肇慶學院書法學特聘教授。現為廣東書法院展覽教研部主任、廣東書法院專職書法家。

書法作品入展“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全國首屆行書展”、“全國第七屆楹聯書法展”等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展覽,榮獲“袁崇煥杯”全國書法展優秀作品獎、“康有為獎”全國書法展優秀作品獎、廣東省書法最高獎“南雅獎”金獎、廣東省中青年書法展優秀作品獎等獎項。2014年和2016年兩次被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中國書法進萬家活動“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擔任澳門特別行政區“2013視覺藝術年展”、2015、2016、2017年“翰墨青春·傳承嶺南”廣東青少年書畫大賽評委等。《書法報》授予軟硬兼施“雙優百家”稱號。“批評之愛——名家面對面·當代中國書壇青年俊彥作品品評會”學術活動(第四回)五位代表之一。

出版《書法名家五體心經研究》、《羅炳生書法集》等專著。論文《試論顏真卿的創新精神》、《顏真卿書法特徵研究》等發表於專業報紙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