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馬未都巧買第一件鈞瓷完整器,至今想起還偷著樂!

文/TT

“家有萬貫,不值鈞瓷一片”藏友皆知,鈞窯有官窯和民窯之分,因為鈞窯的全稱是"鈞臺窯",就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在鈞州燒造的,所以學者認為,鈞窯的燒造始於金代,北宋沒有。

收藏:馬未都巧買第一件鈞瓷完整器,至今想起還偷著樂!

鈞瓷鼓釘洗

晚清以後,社會對鈞窯極力推崇,文人也推波助瀾,《陶雅》中這樣記載:"古窯之存於今世者,在宋曰均(鈞),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龍泉,曰建。"把所有宋瓷排了一個隊,鈞窯赫然排在了第一。這說明鈞窯在晚清時期的地位之高。晚清到民國初年,追逐鈞窯的人非常多,以至民國期間鈞窯窯址被發現的時候,都被人哄搶。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河南禹縣鈞窯的窯址被發現,大量外國人都湧去,包括德國人、日本人,都去搶這個殘片。

收藏:馬未都巧買第一件鈞瓷完整器,至今想起還偷著樂!

馬未都的鈞瓷掛件 觀復博物館藏

馬未都先是對鈞瓷是情有獨鍾的,因為他買的第一件藏品就是用鈞瓷殘片鑲成的掛屏。第一次碰見鈞瓷的時候,20多歲的馬未都根本不知道它是什麼,就覺得這玩意兒很漂亮,一片一片的,每片上面都有紅色,那紅又不是正經的紅。

收藏:馬未都巧買第一件鈞瓷完整器,至今想起還偷著樂!

鈞瓷壺

當馬未都對鈞瓷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後,就不滿足於殘片了,雄心勃勃的想買整器。上世紀80年代,有一次馬未都在香港逛古玩店,碰到一個店主。那個店主也是一時性起開的店,並不是祖傳的手藝,東西來源紛雜,判斷力有限,所以買家很容易在他那裡撿到便宜。馬未都一進去,那個人就認出他,說:"您又來了?我這兒有一個新淘的東西,怎麼樣?"馬未都一看,是一個鈞瓷花盆,底下有很多支燒的痕跡。

收藏:馬未都巧買第一件鈞瓷完整器,至今想起還偷著樂!

鈞瓷花盆

過去因為怕瓷器在燒造過程中塌底,就要把它支起來燒,燒好後會留下痕跡。這花盆下面的痕跡都被打磨過,店主看到打磨的痕跡,有點兒愣,覺得這個東西比較新。馬未都心裡開始打小九九,明知道這花盆是真的,該怎麼說服他便宜地賣給自己。想了想馬未都說:"你看,這打磨的痕跡多新,這東西可能不怎麼老。"那人也說:"我也拿不準,我買的也不貴,你加點兒錢就可以拿走。"就這樣馬未都順利的拿下了收藏生涯裡第一件鈞瓷。

收藏:馬未都巧買第一件鈞瓷完整器,至今想起還偷著樂!

回來以後,馬未都就找出臺北故宮藏鈞瓷的一本書,去對照背面。很多官鈞的背面,都有類似的打磨痕跡,一對那本書就老馬咧嘴笑了,那痕跡幾乎就是一個人打磨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