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阳光》和李昆华的散文

新年伊始,王华超先生登门见访,且持《诗意与阳光》新书惠赠。先生博览群书,勤于笔耕,已有40部散文杂论集问世。然而,此次赠书不同,是由丰县文联主席张尊军先生主编、作序,且冠名为“丰县文化丛书”。书中收录华超先生散文杂论89篇,李昆华先生诗意阳光散文91篇,以及华超先生哲嗣徐州青年书法才俊国宇读书感言10篇。全书400余页,版式新颖,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多彩,值得一读。

《诗意与阳光》和李昆华的散文

华超与昆华先生是同乡,又是丰县中学高中同学,现在又有同文同好之谊。所不同的是,华超下过乡,教过书,当过基层干部,后来在县市工作,虽公务繁忙,却始终笔耕不辍,因而著述甚丰,是一位多产作家;李昆华则较早地走进军旅生涯,经过艰苦地磨练,成为一名优秀的军旅作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经常透露出军人的英风胆气。

《诗意与阳光》一书,收入李昆华的作品略分五篇:“记游篇”、“流光篇”、“亲情篇”、“感物篇”和“杂思篇”,而“记游篇”的故事,多发生在古老的三秦汉中大地,主题鲜明,尤见杰思。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游山游水,写山写水,或画山画水,是古今文人固有的文化情结。然而,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结果。俗话说,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笔者有幸游过这四座名山。不过有三次是乘坐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索道,飘忽而上,飘然而下,只有四川的青城山是在蒙蒙细雨,鸟语花香中,漫步在青台石阶上,领略扑面而来的道教文化遗风,那种“青城幽”的精神享受,永远留在记忆里。至于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眉之“秀”的感觉,那就要大打折扣了。

李昆华的《独闯华山》一文,则完全是另一种感觉。1980年的严冬季节,李昆华在陕西华县军区学习,利用一天的假期,一个人独闯华山。冬天昼短夜长,军中纪律严明,一人上山必须在天黑前返回营地,一天的时间根本就不够用,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凌晨六点,天色朦胧,星斗闪闪,我抄小道,奔大路,一头扎进了华山漫长的峡谷。谷底清冷,不见一丝人影,不闻一声人语,唯有乱石当道,涧水汩汩,偶尔传来几声凄厉的鸟鸣,似鬼哭,若魈啼,禁不住一阵阵毛骨悚然,越往前走,越觉得阴森恐怖;而想到那百里以外兀出云表的太华,此时尚为岗陇所蔽,沟回路转,峭壁清寒的情景时,越发让人寂寞难耐啊!”

《诗意与阳光》和李昆华的散文

就是这样,作者一路摸索,一路攀爬,终于闯过了“五里关”,到达华岳西峰,再过“青柯坪”,才来到华山真正的天险畏途“回心石”。李昆华没有回心转意,下面路程便是登攀著名的“千尺幢”与“百尺峡”了,此处更为艰险!《独闯华山》一文,将读者带进了自古华山一条路,让读者与作者一同惊险,一同享受。但是,当作者成功登顶之后,对山顶景物却没有多余的铺陈和描写,这篇散文已经是成功的作品了。“楼台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大诗人陆游的名句,古往今来引发多少游子和文人墨客梦想一睹大散关的雄姿真容。李昆华有幸,当年他曾驻军宝鸡,利用天时地利的条件,每年秋天,他都要去一趟大散关,感受一次这个号称“川陕锁钥”、“秦蜀襟喉”雄关要隘的苍凉与壮美。他仅只写了一篇不足千字的散文,便把大散关的那种双峰如削,寒烟如织,乱云飞渡,气象萧森,古老苍凉的景象,写得尽致淋漓,引起读者对历史故事的思考。伟人毛泽东说:“在中国的封建皇帝中,刘邦是最厉害的一个”。刘邦是丰县人,楚汉相争时,刘邦用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著名故事,便发生在这里。李昆华用文字将自己的幸运分享家乡的读者,读者亦是幸运的。

“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山海经》。1972年的秋天,李昆华随部队的军车,由青海入藏采访,汽车通过一条长长的峡谷,公路逐渐升高,到达小南川坝地,视野为之一阔,远天拉开了大幕。李昆华顿时感觉如醍醐灌顶,灵魂为之震撼,在他的一篇《南望昆仑》散文中,李昆华以凝练的笔墨,这样写道:“一座座流银玉柱,排天竞起,横空出世,蟠龙东西,巍然而立,噫吁戏!危乎高哉。那皑皑的肃穆,熊熊的圣光,挟起苍茫的白雾,隐藏着多少传奇、神话与谜语!”昆仑山,有万山之宗,万水之源之称,她是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象征,李昆华用犀利的笔锋,简洁的表达,倾心的仰慕,将读者带入如诗如画意境之中。

如上所述,李昆华在他20篇游记散文中,还写了同样风格的《嘉陵江头》、《重访秦岭》、《窗含西岭》、《莽莽焉支山》、《龙门峡印象》等多篇散文,走出一条属于自己风格的创作路子。

散文起源于六朝时期,古代的文章讲究押韵和排偶,称为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约束。“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兴起,散文的领域更加广泛,抒情、议论、叙事更加自由。然而散文不“散”,主题明确,笔法简练,表达准确,感染有力,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

《诗意与阳光》一书,乡人乡事,是家乡送来的一道美味大餐,值得一读。


李鸿民

2018年2月2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