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施秉:黨建引領拔窮根 扶貧花開幸福來

貴州施秉:黨建引領拔窮根 扶貧花開幸福來

施秉縣城北50多公里,沿著盤山公路繞過很多彎,才到馬溪九龍村。全村446戶1624人,其中,黨員人數48人,村總面積27平方公里,轄19個村民組,散佈在長約10公里的山溝裡, 自然條件嚴酷、基礎設施薄弱、後續產業滯後、生活成本高等原因,一直是全縣脫貧攻堅目標工作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九龍村素有懶弱渙散基層組織的“美”譽,如何同步全縣實現減貧摘帽,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個不掉隊。今年以來,幫扶部門施秉縣政府辦緊扣黨建扶貧“牛鼻子”,不斷夯實幫扶村組織基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在黨建扶貧路上堅持“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的工作思路,把基層黨建目標任務與扶貧開發目標任務有機結合,把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重心放在找窮根,尋根源上,使基層黨建工作真正地融入扶貧、服務扶貧、推動扶貧。

“多虧了吳書記,我們家才沒在奔小康的路上落下。”日前,貧困戶鄧某看著自家長勢喜人的太子參、天麻藥材,高興地對筆者說。

鄧家有1個老人和3個還在上學的小孩,妻子需要常年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過去只能靠他一人打散工維持家庭開支。2018年,在幫扶部門、村支兩委及第一書記的幫助下,他種起了20畝太子參和天麻。“明年就可以收成,按照目前市場價每畝1.6萬元的效益,脫貧不成問題。”鄧某說。

如今,在九龍村,像鄧某這樣的黨員幹部很多已經成為農村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圍繞“黨建+精準扶貧”,採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號召農村黨員要增強主人翁意識,爭做政策的明白人、致富帶頭人、幫扶熱心人,組織召開支委會、黨員大會、鄉賢座談會、群眾代表會,動員村幹部、黨員、鄉賢、群眾參與精準扶貧、產業發展等工作,確保扶貧方針政策在農村落地生根。

“我是黨員,也是村的一份子,帶領村民致富是我的責任和使命。”鄧某表示,九龍村通過“黨建+產業發展”模式,黨員“先富幫帶後富”,加快土地流轉,輻射帶動村民致富。如今,九龍村藥材種植面積由原來的150多畝增長到現在的650畝;合作社的104名社員,有三分之二是黨員;68戶貧困戶通過合作社的扶持,種植太子參、頭花蓼已脫貧走上致富路。

“我沒有手藝,也沒有致富門路。前年村裡黨員幹部來我家動員我發展養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養了1000只肉雞,去年便賺了1萬多元。”合作社成員林叔如說,種植技術、銷售渠道均由合作社負責,他只需做好日常管理。

同樣的案例還發生在另一個村組的貧困黨員吳女士身上,吳女士養了2000多隻雞。“去年賣了500多隻雞、3200多枚蛋,我的藥費、孩子的生活費都不愁了!”吳女士說。

“在九龍村,像吳女士一樣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的貧困戶有80多戶。”駐村第一書記、政府辦副主任吳希炳說。

初來乍到,吳希炳天天挨家挨戶串門。串門並不是目的,如何帶領鄉親“拔窮根”才是關鍵。

九龍村適合幹啥?請來農業專家到地裡一看,說土壤太薄,種地不行;餵豬牛羊也不行,村裡沒有一塊能建棚舍的地……

偶然間,吳希炳在市場上了解到了頭花蓼。“頭花蓼兼具觀賞和藥物兩重效能,在促進貧困群眾脫分致富的同時,還能借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觀光旅遊……”

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考察,吳希炳認定了這個“金寶貝”。隨後,在村“兩委”班子會上、吳希炳一遍遍給大家解釋種植養雞頭花蓼的好處。“說得好聽,賣不出去咋弄?”不少村民並不買賬。

吳希炳跟村黨支部書記黃連軍商量:“必須走‘黨建+扶貧’的路子,讓村裡黨員帶頭,村民才會信服。”在充分調動農村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的同時,還協調縣直機關黨員幹部進村入戶“把脈獻策”,讓他們參與到九龍村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民主管理、民生建設、社會穩定等各項事務的管理中來,對幫扶村的貧困戶,在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方面開展志願服務,讓貧困戶感受到黨的溫暖;協調扶貧工作組、縣直職能部門、村民群眾等各方面關係,確保扶貧項目順利推進。(楊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