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是一個四十歲的青春少年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5月17日,十三邀放出了許知遠採訪姜文的視頻,一週內點擊量破3000萬。不出意外,大眾的關注又集中在許知遠而非姜文身上。

有人將節目評價為:“又是一場近一小時的許知遠地面摩擦秀”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最新一期許知遠地面摩擦秀

《十三邀》已經做到第二季,許知遠的“尬聊”變成了這個節目的亮點,變成了網絡定期討論的話題。在幾乎每一期的訪談中,許知遠表現得實在不像一個好的採訪者:他和採訪嘉賓達不到共情的效果,也挖掘不到觀眾想知道的東西。所有的採訪裡,許知遠都是一個沉浸在小天地中,鏡頭專注地放大他的不合時宜與尷尬,他時不時用手扶著下巴,嘆氣,搖頭,眉頭緊皺,兩隻眼睛在厚厚的鏡片下沒有一刻是放鬆的。

他表現得像有一個巨大的疑問要等著這個世界來解答,但是沒有人能給他答案。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臺灣電視與蘋果日報並稱兩大檢驗美顏神器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上世紀九十年代,發軔於北京大學自由主義思想在中國短暫復興。1997年,自由主義思想家以賽亞·伯林去世,《南方週末》大版面刊登了對他的評價,這被視為當代中國自由主義者亮相的標誌。

在那時,中國社會的思潮走向多元,青年人開始關注個人與時代的關係。

就在那個年代,許知遠進入北京大學,在大學第一年裡,他稚嫩的心靈遭受了傾覆性的改變,為他接下來的人生觀念奠定了基礎。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1990年暑期共青團北大團委組織學生到延安進行考察學習

1996年的初陽下,許知遠在課堂裡接觸到了傳說中的“北大精神”和世界的許多黑暗面。他記住了時任教師的孔慶東常在課上玩笑:“在北大里扔下一顆炸彈,中國將倒退五十年。”

他開始認為北大人肩負著國家的未來。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許知遠在北大的28樓203宿舍

從那時候開始,許知遠變成了一個理想主義的人:推崇精英,認為大學應該是“務虛”的,拒絕現實,認為現實會消磨夢想。他把小職員定義為卑微,因為小職員的工作是日復一日的重複性消磨。對卡夫卡,他寫道:

“精神領域強大的人與現實生活中的卑微難道不是對他們自身的一種傷害?”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大學時的許知遠和同學在湖邊

許知遠他還形成了一種個人英雄主義情節。他對60年代的李敖頗為欣賞:肆意瀟灑,桀驁不馴,在貧困不堪的生活中依然懷抱著對社會的憂慮和對生活的憧憬,留下了青年人在強權下的反叛的動人的青春痕跡。

五四是最貼近許知遠夢想的代表,他翻閱了幾乎所有五四相關的記載。他渴望當年的北大人一樣去吶喊,去影響這個國家,在時代的浪潮中拋頭顱灑熱血。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李敖與前臺灣第一美女胡因夢曾有一次短暫婚姻

但時代沒有給他實現夢想的機會。因為英雄和對手是相輔相成的,傳奇和壓迫是緊密連接的。就像高壓政治下的白色恐怖年代是李敖最輝煌的時候,在對手隕落之後,李敖的反抗也不再有力。三十年後,儘管身體依舊年輕,電視裡的李敖卻再也再也激不起許知遠的任何感覺。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晚年的李敖

自此,許知遠對周遭的環境產生了無法抑制的厭惡感。他認為當時的北大沒有詩人,北大也沒有故事,沒有傳奇,僅僅變成了一個平庸的好大學。他討厭任何刻意的操作,現實讓他失望,他寫道

“這是一個餓死詩人的年代,北大里已經沒有詩人了,北大里只有寫詩的人…他們一點也不詩意,他們甚至可以說是很現實乃至現世的…”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90年代中期北大未名湖,詩人的墳墓

2001年,從北大計算機系畢業之後,許知遠出版了《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在自序中,他大膽地預言,四十六年之後的許知遠依舊會認為這本書代表了他所有的樣子:一個懷抱夢想,並因為夢想碰壁而憂傷的騎士。

這本書中的許知遠拒絕變得現實。因為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社會里,物質與技術會不斷地擠壓人們的精神空間。他認同卓別林在《摩登時代》中的譏諷:“人類變得現實就是放棄尊嚴。”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騎士許知遠:頭髮是我的鎧甲

這本書中的許知遠開始強調人文精神,他將《花生》中的史努比定義為“一條人文主義的狗”,這隻小狗擁有兩種後工業社會的動人氣質:幻想,與因為幻想碰壁而產生憂傷。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1988年 紐約感恩節遊行的史努比

這本書中的許知遠開始接受一種困境:夢想和現實之間的衝突。他將這種困境定義為人類的永恆,英雄的永恆,也是他的永恆。

他對自己的出生日期表示遺憾,因為它沒有再能夠讓自己在青春裡瘋狂地肆無忌憚一回。

在此後的近二十年裡,因為這個遺憾,許知遠一直拒絕長大。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封面就很憂傷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他一直過著一種比較順利的人生:年少成名,大學畢業後第一個月的工資相當於母親一年的收入;網絡泡沫破滅後為若干個雜誌寫專欄,2009年又去英國劍橋大學交流學習了一年。並不熱衷於社交的他將劍橋形容為:

“知識、傳統、教養、自然、安靜、大把的閒暇,劍橋有我在北京渴望的一切。”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再待三年許知遠一定會覺得劍橋無聊

他一直秉持自己20歲強調的人文主義精神,創業的單向街書店店名取自德國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書店裡只賣自己讀的書。在創業公司有盈利的壓力下,依舊花很多精力去辦各種講座,刊物,做一些非盈利,公共性的事業。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許知遠的人文產業

他隱約意識到自己價值觀與新一代年輕人的衝突,在採訪中他提到公司裡的年輕團隊:

“我很少與他們交流,很是擔心,因為一句蠢話,他們就在心裡嘲笑我是個陳年舊物。”

他漸漸察覺到,與他熟悉的大寫的歷史與世界相比,當今社會推崇的是一個更私人化,親密化,簡單化,星巴克新款與烏克蘭局勢並重的“小時代”。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星巴克-中產階級肥宅快樂水第一經銷商

但他一直沒有走到大眾的目光下,直到網絡媒體時代的興起,《十三邀》第一季的後期,許知遠和他二十年未變的價值觀開始暴露在大眾面前。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2017年,許知遠的訪談節目《十三邀》播出了採訪俞飛鴻的的一期,那一期,十三邀網絡點擊量開始破千萬,許知遠在節目中的表現將他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自此,每當節目播出,許知遠在訪談中因為嘉賓不配合而產生的尷尬表現就要被拉出來群嘲一遍。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在女神面前重回青春期的許知遠整期節目手足無措

十八年前的許知遠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十八年後的年輕人卻無法接受沒有長大的他。

十八年前,許知遠在書中批評80年代的文人:

“將軟弱自憐,敢於哭泣叫喊的勇氣視作人文精神......”

“在青年時的知識結構與個人情懷愈發被置於時代邊緣時,只能通過懷舊來讓自己回到青春而強大的年代......”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八十年代精神領袖崔健也被許知遠在書中苛刻評價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其實許知遠和高曉松的髮型審美是一致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許知遠的不合時宜或許是痛苦的。他身邊所有的人都在成長,但他所堅持的東西隨著時代的發展並沒有變得更好。

許知遠在北大深圳分院和學生們做交流,很多學生並沒有對成為精英表現出強烈興趣。許知遠發火了:“你到北大來,不想成為精英,你想成為什麼?”

他開始試圖理解身邊的世界,在十三邀中和各種不同領域的人對談。在每一段對話中,他都帶著好奇拋出自己恆久的疑問:

“你覺得世界是不是在下沉?

“你覺得生命的形式像不像一種輓歌?”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姜文最後還是給許知遠圓回來一點兒

許知遠像一個突然發現自己身處黑暗的人,開始倉皇而真誠地找尋同類,尋求認可。

“我害怕陷入特別大的孤立。”

但嘉賓們大都對他的價值觀無法認同,他坦陳的發問屢屢碰壁。而節目組把所有的尷尬和迴避都保留了下來:在某一次採訪二次元的時候,他被一位Coser帶著去看當時最火的國產動漫,小小的放映廳裡,許知遠面對屏幕上陌生的網絡流行語,尷尬中混雜著一絲無奈。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許知遠面對二次元少女有點緊張

他開始走出文藝青年和藝術家的圈子,在大眾意義上火起來。他開始在餐廳裡被粉絲認出。人們開始在他的身上套上各種各樣的標籤:“油膩”,“直男癌”,“老男人”,“男權”,嘲笑他對時代的輓歌,嘲笑在每一次採訪中他都徒勞地試圖獲取認同感。許知遠開始苦惱,開始感覺到世界的傷害。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網絡攻擊下的許知遠瑟瑟發抖

在今年三月的一次採訪中,他表示:

“他們找錯了靶子,我不是他們討伐的那種人。”

他認為自己是一個還算有理解力的、有彈性的人,否則無法進入截然不同的領域。如果說十八年前和十八年後的許知遠還有什麼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一樣真誠。面對新奇的事物,他會直白地自嘲自己的落伍。

偶有的一絲曙光來自於被他的真實感動的嘉賓,像在各種媒體面前都頗為油滑的李誕,也不禁對許知遠感嘆:

“您真是個年輕人。”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許知遠和李誕完全兩種語境的對話

許知遠從來都不迴避尷尬,他認為深入、坦誠的交流才會帶來尷尬。他帶著那些有點兒自我的真誠和恆定的價值觀,和世界進行持續不斷的碰撞。

十八年前的許知遠在《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裡寫道: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總能讓他聯想到北大——一個滿臉雄心壯志,興沖沖奔向風車的騎士,總是遭受慘痛的失敗。但在短暫的痛苦過後,依舊充滿自信地向風車衝殺。

一個失落的騎士,一個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許知遠沒有轟轟烈烈的機會,也沒有英年早逝的傳奇,他現在秉持的價值觀也得不到大眾的人認同。

但他此時比以往更像一個堂吉訶德,穿上騎士的鎧甲,興致勃勃地去世界闖蕩,理想一次次碰壁,但從來沒有學會放棄,哪怕遍體鱗傷。

許知遠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2007

馬戎戎 《“我覺得他們找錯了靶子“許知遠的十三邀之辯 》 2018

羅嶼 《許知遠和他的非典型創業故事》 2017

许知远是一个四十岁的青春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