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空氣幣,尋找價值投資,區塊鏈評級機構駕到|火星特稿

避開空氣幣,尋找價值投資,區塊鏈評級機構駕到|火星特稿

5月11日下午3點,韓國最大、全球第五交易所Upbit被調查,利空引發幣市大跌,BTC跌幅達6.32%。隨後1小時,此前多次呼籲區塊鏈市場自治的陳偉星在朋友圈發文稱:沒有治理的區塊鏈,變成了支持欺詐與傳銷的技術,如不自治,早晚會和P2P一樣被全面封殺。

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在短期迅速爆發,逐利者眾,監管真空更加劇了市場的脆弱性。信息和籌碼被少數人操控、跟風小白散戶居多……當所有人都入局這場堪稱瘋狂的遊戲,獨立評級方相繼現身,開始發掘項目真相,市場自治逐漸萌芽。

“評級”最初源於西方債券評級,知名機構對國家、金融機構和公司評級,揭露其是否有能力償還債務。評級越高,債券越安全,但相應的收益也越低,如若債券評級被下調,厭惡風險的投資者就會拋售債券。所以,高收益債券實際上是被評為高風險的垃圾級別債券。股票分析師也會對上市公司股票進行評級,給出“賣出”“減持”“中性”“增持”“買入”的具體買賣建議。但區塊鏈項目既非債券,也因區塊鏈行業公司初創而與上市公司評級相去甚遠,因此評級一般結合團隊、白皮書、市場前景、代碼更新等方面綜合分析。

評級方:曾經一篇文章砸跌30億股價,但其實看不上砸盤

避開空氣幣,尋找價值投資,區塊鏈評級機構駕到|火星特稿

標準共識目前發佈的評級報告不足十篇,範俊傑卻已經收到了很多投資人的好評,他把技術評級外包給一個孵化區塊鏈項目的資深技術團隊,金融部分則由從傳統券商的二級市場分析師們負責。

有著項目ICO服務背景的媒體鏈向財經也收錄了超過100個項目的盡調點評。去年中旬,鏈塔智庫在北京成立,其副總裁於睿從傳統VC轉投區塊鏈行業,他希望做一家能夠存在10年以上的公司。

避開空氣幣,尋找價值投資,區塊鏈評級機構駕到|火星特稿

深諳波士頓、麥肯錫的商業邏輯,也瞭解國內艾瑞諮詢藉助互聯網趨勢,Talkingdata藉助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路徑,鏈塔智庫最終定位於區塊鏈行業數據服務提供者,團隊用將近一年的時間全盤梳理了全球一千多個區塊鏈項目,最近也推出了區塊鏈行業數據報告和部分項目評級報告。於睿認為目前市場上的評級大多是分析師從主觀角度出發,分析團隊、市場和白皮書等,鏈塔智庫則是從數據出發,保證了相對的客觀中立。

避開空氣幣,尋找價值投資,區塊鏈評級機構駕到|火星特稿

相比普通自媒體,區塊鏈評級門檻有所提高,但搶灘者依然眾多。其中不乏“區塊律動”這樣以影響幣價為目標相對嚴肅的自媒體,而打著推薦優質幣種、評級旗號實則淪為收費營銷號的自媒體更不在少數。

避開空氣幣,尋找價值投資,區塊鏈評級機構駕到|火星特稿

而評級方ONE.TOP,更像一個基金,創始人張啟昂曾做了十餘年的媒體人,去年9.4後開始涉足評級,最新成立的ONE.TOP評級已經建立起早期項目篩選——由300人的資深技術和金融用戶組成的社群公投評級——推薦給投資人的完整閉環,很多項目評級僅限於社群內部分享,張啟昂操作最成功的項目,投資獲得了10倍收益。

炒幣者:大炮評級挺有名,後來有了信任危機

去年12月份,幣市癲狂,大批小白湧入,研一在讀的劉琦便是其中一員。

劉琦買了大炮評級評出的首個A級幣ADA,賺了一些。大炮評級創始人王大炮提到,大炮評級結果和幣價關係較小,但放遠了看,評級結果和幣的價值是一致的。而和劉琦同時入局炒幣的同齡人周松則不看評級,他緊追著幾位“預測比較準”的操盤手的指點,時刻緊盯盤面。

劉琦覺得美國的韋氏評級比大炮評級的分析更全面。“每個評級方側重點不一樣,相對來說,他們比較看中代碼更新和社群建設。”但硬幣資本合夥人Eric卻直言,“韋氏,他們就是湊熱鬧,瞎評”。

避開空氣幣,尋找價值投資,區塊鏈評級機構駕到|火星特稿

大炮評級1月3日發佈英雄鏈專訪,後刪除原文

或是受到評級媒體所限,在多數項目缺少曝光營銷時,大炮評級的採訪看上去像是在為項目站臺,後來大炮評級停掉了項目視頻採訪。

INB資本:希望評級方說我的想投的項目是垃圾

一些手法狠辣的早期投資人對評級有不同看法。

“早期投資其實完全就是看團隊,找我們的項目中,90%以上的團隊根本不行。如果團隊很好,我會繼續看代幣模式,然後是經濟體系以及估值,如果都沒問題就可以投了。”Eric認為用團隊篩選項目比較靠譜,因為做區塊鏈項目的相關知識之前都比較冷門,目前高校只是剛剛開始區塊鏈人才的培養。

Eric不看評級,他甚至希望評級方都說自己想投資的項目是垃圾項目,方便自己以一個比較低的估值投得更多。“大家都覺得很好的項目,你投的時候估值已經很高了,那就賺不到什麼錢。”硬幣曾經投資的Zcash,最早去美國融資時被所有VC拒絕,而硬幣資本則是重投,最後該項目成了硬幣資本好幾年來回報巨高的一個項目。

避開空氣幣,尋找價值投資,區塊鏈評級機構駕到|火星特稿

說起美國韋氏評級,Eric相當不屑:“從價格角度來說,他們評級也一般;從技術角度來說,明顯也很外行,還不如你隨機分組的。他們真的是湊熱鬧,現在區塊鏈火啦,沒人想理他們,他們就說我們要來評級。問題是這個市場越來越看好技術,如果完全按照價格,往後幾個月你發現你評級都錯了。中國可能這些大公司有點不敢,西方那些他們都很喜歡跟區塊鏈擦邊,但區塊鏈項目評級和確認核實資產沒有一點關係!”

相對於收費的大評級機構而言,Eric認為獨立的小評級方或許更“良心”,但他認為很多評級過於淺顯,“國外有個項目LSK,有個評級方說這個項目特別好,代碼更新頻繁,交易量還很高。但從來沒有人對我說這個項目好,我去看他Github的代碼庫,真的更新了很多,其實就加一個空格更新,明天把那空格刪了再更新。交易量也是,非常大的就一筆交易,3000萬美元轉來轉去,評級方就不仔細看。”

評級機構:自帶乾糧,以情懷培育市場?

局內人逐利,局外人客觀。

範俊傑談到,“(付費評級)這點小錢我們看不上,這種方式跟做傳統媒體收廣告費沒區別,永遠做不大。現在新媒體做得最成功的赫芬頓,估值也只有幾十億美元。我們離錢這麼近的一個行業,收廣告費賺錢真的是傻。”標準共識目前仍在以風險投資支持運轉。

圈內知名的大炮評級也在不斷改進評級模式,努力培育市場,王大炮認為市場飛速發展之下,收費評級無異於自毀前程。雖然大炮評級新近融資兩千萬,但他曾表示需要更多的戰略投資者。ONE.TOP評級最近也獲得了新一輪融資,而鏈塔智庫則婉拒了包括業內頂尖風投在內的眾多投資方,尚在打磨數據服務。

評級機構生於混亂之中,若想保持其獨立性,勢必需要與獨立性相匹配的商業模式。深究信用評級在美國近百年的發展邏輯,每一次的經濟危機都會助推信用評級的發展。評級方盈利模式也從最初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投資者付費,逐漸轉到了70年代經濟衰退中的發行者有償評級(即項目付費)。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評級機構的聲譽受到極大挑戰,投資人付費模式因其獨立性重新受到了廣泛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