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回憶

從前在博野,“苦累”是春天時候常見的吃食。人們熬過了寒冷的冬天,陳糧即將告罄,新麥尚未長成。費盡心思準備一日三餐的家庭主婦們,面臨的卻是無米之炊的難關。日子就要好好計劃一下。要細水長流地過。幸好,春天來了,田野裡的各種植物都冒出了新綠,於是,柳葉、榆錢、槐花以及各種野菜,但凡春天裡能長出來的可食用的東西,都能摻上幾把玉米糝子,蒸“苦累”吃,既是乾糧也當菜。不知不覺之間,就度過了難關。

生活的回憶

榆錢

從字面上看,“苦累”二字作為一種吃食的名字,似乎和又苦又累的生活有著某種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不妨想像一下,我們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們,為了生存,春種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裡刨食,還要和各種自然災害鬥爭。除了辛勞,生活的苦澀可想而知。到了最難熬的青黃不接的時節,人們創造出了“苦累'的這種吃食,裡面所包含的,不就是又苦又累的生活辛酸嗎?

在博野,西北一帶古來地勢較高,土地肥沃,人們的日子似乎相對其他地方要寬綽一些,所以,這裡的”苦累“還有個名字,叫”疙瘩“。這個名字應該是從”苦累“的形狀來的,自然也就沒有了那麼多的苦澀的象徵意義。

事實上,大多數人對”苦累"的記憶,並不是多麼苦澀。

生活的回憶

豆角“苦累”

早春時節,暖暖的春風拂過柳絲。柳眉初露,鵝黃嬌嫩。脫去冬裝的男孩女孩,一身輕鬆,挎個籃子,爬上柳樹,捋半籃子嫩黃的柳葉,吹著柳笛,嬉鬧玩耍,享受著春天的快樂。嫩柳葉洗淨,拌上玉米糝子,上鍋蒸出來的“苦累”,聞著清香,吃著苦澀,即便拌上醋酸汁,也不好吃,遠不如從田野裡採來的滴滴筋和扎扎菜蒸出來的“苦累”好吃。

緊接著的日子裡,人們就能吃到有名的榆錢“苦累”和槐花“苦累”了。這兩種“苦累”是如此香甜,許多人一輩子對此念念不忘。

清明前後,榆樹開始長出一串串淡綠的榆錢。大人小孩就都忙碌起來。只要找到棵榆樹,就恨不得把它捋禿了頭。榆錢“苦累”好吃啊,甜香淡淡,口感滑黏。還沒等吃夠,滿樹的榆錢,但凡能夠得著的樹枝都捋光了,夠不著的也很快老去,變得幹黃,在春天的風裡乾透,作漫天雪飛了。榆錢沒了,榆樹葉就又接上了茬。榆葉“苦累”雖不如榆錢“苦累"好吃,但味道葉還算不錯。

生活的回憶

”苦累“

農曆四月,槐花盛開,甜甜的槐香瀰漫鄉間。不管多大的槐樹,只要開了花,就”在劫難逃“。人們把能夠得著的槐花,都給捋了個乾乾淨淨,家家的灶臺上,都會飄出槐花”苦累'的香味。捋下來的槐花,除了蒸“苦累”,還能曬乾了保存起來。冬天裡,用清水將幹槐花發開,做成餃子餡,既保留了鮮槐花的清香,又比鮮槐花有嚼頭。這樣的餃子一口咬下去,春天的香氣自唇齒之間沁入心底,人們對春天的期盼自然而然地從心底冉冉升起。

薺菜長出來後就蒸薺菜“苦累”,馬齒筧長出來就蒸馬齒筧“苦累”。日子不緊不慢悄無聲息的流淌。夏天慢慢地來了,菜園子裡的各種蔬菜,慢慢長了起來。蔬菜多了吃不過來,就可以蒸“苦累”。菜地裡的豆角、茴香、胡蘿蔔纓,哪怕長老了,顏色蒼黃,皮質鬆軟,不宜炒,也不宜涼拌,都能拿來蒸“苦累”,再拌上蒜汁,比春天裡的野菜味道還好。以前窮苦人家吃“苦累”是不得已,富貴人家純粹是吃著玩的。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怕是早已超過從前的地主老財了。要是還在自己家裡蒸“苦累”,肯定是滿滿的懷舊情懷,要不就是為著鬧個高興,在“苦累”裡面添加各種食材和香料,就是要弄出不一樣的一番風味,變成美食。

生活的回憶

苦累

“苦累"菜多面少,少糖少鹽少脂肪,富含粗纖維和維生素,食之通便潤燥,開胃清腸。不管怎麼吃,都吃不成大胖子,也吃不出高血壓和高脂肪,反而能吃出苗條健壯的身材。現在想想,一盆熱乎乎的”苦累'端上飯桌,喝上一碗小米飯,要不就來碗玉米粥,生活簡樸而又滋味十足,不就是地道的田園生活寫照嗎?這才幾十年的光景,“苦累”便從度春荒的救命之物,變成了健康食品。這時光啊,真是個奇妙的東西。

生活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