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用典|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學習用典|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學習用典|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戳音頻,聽解讀

學習用典來自中國之聲

00:00

05:05

回望過去40年波瀾壯闊的征程,從小崗村“紅手印”,到深圳蛇口“試驗田”,再到“南海邊寫下的詩篇”,改革開放不斷突破思想和體制束縛,創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國速度”。有人說,這個過程可謂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在5月28日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

學習用典|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在說到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效能,著力激發創新活力”時,總書記使用了典故“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學習用典|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原文: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決心不能動搖、勇氣不能減弱。科技體制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學習用典|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陝西師範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曹勝高解讀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話出自《周易•繫辭下》。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學習用典|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是五經之一,記載了中國人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和探索。

其中提到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概括了自然變化的一個基本特徵:萬事萬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遇到瓶頸,原先曾經有利的條件也會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這時就要主動調整、主動變化,在調整和變化中尋求到新的發展路徑,通過不斷的動態調整,以保證工作、事業能夠穩定持續地發展。

學習用典|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習總書記在談到科研體制創新時引用這句話,是要求我國的科研機制體制的管理能夠跟上全球快速發展的科技創新,這就要敢於突破原有體制的束縛,按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解放思想,打破部門壁壘,消除機制弊端。通過科技管理體制的創新來保證科技的創新,從而為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的組織管理保障。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指出的變通而圖存是從古至今的中國智慧。

司馬遷著《史記》旨在“通古今之變”。

學習用典|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王安石變法也推崇“變通”精神,出臺措施不是基於“祖宗成法”,而是根據現實提出革新策略。

學習用典|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清末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變法維新,也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為依據,提出了“變者,古今之公理也”,闡述變法圖存的道理,在近代中國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啟蒙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引用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典故。

2014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總書記指出,“近代中國由盛到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統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舊,畏懼變革、抱殘守缺,跟不上世界發展潮流。‘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2015年,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書面採訪時,他指出:“‘窮則變,變則通。’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世界,都需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保持活力。”

在今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總書記在講話中,近30次提到了“改革”。他用“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提出希望,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才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