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譯者:Issac

校對:朱溥儀

表面上,法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法國2017年的票房是近五十年來第三高的一年,而前一年2016年的票房成績甚至更為喜人。超過六十部法國電影或法國與他國的合拍電影被選入戛納電影節。而戛納官方競賽中超過三分之二的電影都由法國賣片的經紀人經手。

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但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事情並非如此。儘管法國是歐洲大陸最大的電影市場,但是很多發行商都陷入了困境。Wild Bunch和EuropaCorp這類的大公司正在努力尋找救星。有些公司進行了調整,包括將30%的股份出售給Vivendi的Mars Films。其他——如更注重展覽和國際銷售的MK2這樣的公司——已經關停了自己的發行業務,或者像La Belle公司一樣,宣佈自己完全退出該戰場。

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造成發行商困境的因素有競爭極為激烈的環境,電視頻道減少在電影產業的投資,缺少有效的反盜版法律以及以及過時的窗口期規則。不幸的是,上述問題似乎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因此也讓該產業未來的發展狀況變得不明朗。

法國有超過150家發行公司。只有70家一直活躍,其中只有20家「真正在做發行的工作」,財務機構Natixis Coficine的迪迪埃·杜瓦傑說道,這家財務機構資助了多家發行公司,Wild Bunch便是其中之一。根據國家電影局或國家影視動畫中心(CNC,Centre national du cinéma et de l'image animée)的數據,剩餘的80家發行公司很不活躍,每年大概只發行一部電影。

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儘管如此,法國影院上映的電影數在過去十年從450部飆升至700部。與此相似,幾乎同期的法國年產電影數也從240部上升至300部。雖然法國票房自2015年起就沒有太大起伏——每年在14億美元到15億美元之間,其中含好萊塢大片以及法國喜劇的成績——大量的本土發行商及電影意味著每個人從這個蛋糕中分到的越來越小。售票業績也在下滑,特別是國內電影。

「在最近二十年裡,法國電影數目幾乎增加了一倍,但是自21世紀初以來,單部法國電影的上座率據估計下降了20%。」杜瓦傑說道,他還提到外國電影以及優質電視劇都使競爭更為激烈。

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法國的發行系統也讓境況變得更為困難。「法國的模式……要求有最低的預付投資以及人事方面的投資,且數額都很大,」塞爾吉·海亞說道,海亞是電影及電視製作領域的企業家及投資人。理想情況下,發行商能收回自己的投資,並賺取25%到30%的利潤。「在最近經常發生的糟糕案例中,發行商會虧得血本無歸,」海亞說道。

「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大,」Bac Films的CEO大衛·格倫巴赫說道。「一部電影有很多家公司競標,所以價格常常會超出控制。因為有太多的電影在影院上映,總是一部接一部地,所以我們就必須花更多錢來儘可能地宣傳,並讓電影的上映檔期在幾周以上。」

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格倫巴赫自從2013年接手Bac公司之後,就減少了公司的發行業務,每年僅發行八到十部電影,用更多的錢來發行更少的電影,包括帕布羅·拉雷恩執導、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第一夫人》以及魯本·奧斯特魯德的榮獲金棕櫚大獎的《方形》。該公司還聯合制作了更多的電影,比如保羅·維爾齊執導、海倫米倫和唐納德·薩瑟蘭主演的《愛在記憶消逝前》。

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愛在記憶消逝前》

與美國不同,法國的發行商可以獲得公共補貼;CNC每年都會往該領域投入4000萬歐元(大概4900萬美元)。然而,這些基金基本上只會分配給小公司,這也就意味著「中等規模的公司風險最大,卻得不到太大的扶持,」杜瓦傑說道。

我們也可以想想好的方面,法國擁有大量的發行商,藉此,法國電影業可以生產更為豐富、更加多元化的作品,這一點超過任何一個歐洲市場,比如德國,德國的發行版塊似乎被美國的大公司主宰了。法國一直以自己擁有眾多電影人及影迷而自豪,而且它還是世界上人均銀幕數最高的國家,在2016年,6700萬人口總共擁有5843塊銀幕。

「法國的發行商真的是在冒著風險大量發行各個國家的電影,無論電影規格是大是小,」CNC的電影部門主管澤維爾·拉杜說道。「除了法國,你還能在哪兒看到危地馬拉的電影?」(2015年,危地馬拉導演傑羅·布斯塔曼特的《火山下的人生》在法國院線上映。)

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火山下的人生》

法國公司Memento Films Distribution今年有四部電影入圍戛納,它的成功展示了法國觀眾對多元化電影的需求。在過去幾年,該公司憑藉藝術片發展得有聲有色,如阿斯哈·法哈蒂的《一次別離》、塔裡克·薩利赫的《尼羅河的希爾頓事件》以及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的《修女艾達》。

法國電影人喜歡世界各地的作者導演,而無數獨立製作在法國賺到的錢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外市場都要多,Mars Films的創始人史蒂芬·賽萊瑞說道。他列舉了馬特·羅斯的《神奇隊長》、哈莫尼·林肯的《春假》以及巴里·詹金斯獲得奧斯卡的《月光男孩》,《月光男孩》在法國獲得了第二高的海外票房成績,第一是英國。

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月光男孩》

但是,即使是對Mars這一受到Vivendi資助的該領域的頂級好手來說,2017年也是難捱的一年,包括凱瑟琳·畢格羅的《底特律》和塞德里克·吉門內茲的《刺殺蓋世太保》在內的諸多影片都表現欠佳。

與法國很多的其他發行商一樣,賽萊瑞開始進軍制片或聯合制片領域。Mars最初製作的兩部電影,《貝利葉一家》和《倫敦父女檔》在法國都有著不俗的票房成績。該公司也在考慮跟隨包括Haut et Court、Gaumont和EuropaCorp在內的其他很多發行商的步伐,進入電視領域。

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倫敦父女檔》

法國也有著幾家垂直整合、資金雄厚的大公司,如Pathé、Gaumont、Studiocanal和SND,這些都是市場的領導者。Pathé、Gaumont和Studiocanal依靠著他們的本土喜劇大片,到今年為止一直都是法國頂尖的發行商。Pathé的《杜什一家》和《東北一家人》分別獲得了4740萬美元和4510萬美元的票房,打敗了《黑豹》和《五十度黑》這樣的好萊塢大片。

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東北一家人》

法國法律要求電視頻道將自己的一定比例的年度淨銷售額投入到本土電影中。但隨著財政吃緊,他們開始減少自己的投資以及電影的購入量。比如Canal Plus按規定應投入9.5%的淨銷售額到本土電影上,但該公司業績下滑,其投資也從2011年的1億7300萬歐元降至了2016年的1億5100萬歐元。

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因為電視在法國電影的預融資階段所起的作用變小,發行商則壓力倍增,需要來填補和最小保證額度之間變得更大的差距,而國際銷售人也成為關鍵,需要通過預售來為電影籌資,」塞西爾·蓋傑說道,蓋傑是Gaumont國際聯合制片與發行版塊的負責人。

像DVD這樣的電影補充市場也在急劇萎縮。付費點播系統的發展也不是很好,一是因為法國猖獗的盜版問題,二是因為法國嚴格的影院窗口期,即電影在影院上映四個月之後才能在DVD或點播系統上看到該影片。

「盜版問題在摧毀法國的第二市場,」吉恩·拉巴迪說道,他是發行公司Le Pacte的創始人和總裁。過去,如果一部非英語電影賣了20萬張票,「那你就可以賣出一萬張DVD,」拉巴迪說道。「但現在你最多隻能賣出四千張DVD。」

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而像Netflix這樣的流媒體並不會參與到首輪上映中來,電影上映36個月之後才能在流媒體平臺上播放。所以,如果一部電影在院線的表現不佳,那麼很難再通過其他市場來作出彌補。

法國電影產業對盜版以及政府缺乏具體的解決措施的憤怒已經到達了最高點。上個月,法國主要的電影工會,包括獨立發行商的聯合會以及編劇、導演和製片的協會,通過拒絕法國文化部部長弗朗索瓦茲·尼森舉辦的宴會來表明自己的不滿。這場宴會本來是為了慶祝戛納選中的法國電影。尼森宣誓一定解決盜版問題,並列出非法網站的黑名單。

法國電影產業火熱,但背後卻有人苦不堪言

弗朗索瓦茲·尼森

但是這些工會目前還是無法與官方通過協商達成縮短法國窗口時間的共識。政府會盡快介入,並制定有效期為三年的新法規。

因為發行商之間激烈的競爭,再加上盜版和窗口期的問題,發行這個版塊可能會很快就變得殘忍起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做電影發行就像是在玩輪盤賭,」維克多·哈迪達說道,他是發行公司Metropolitan Filmexport的聯合創始人。「不會有安全的賭局。你只能祈禱選到正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