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石,汨羅情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天問》是屈原楚辭中的一篇“奇”文:說它奇,不僅是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於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從作品的構思到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的“奇”——奇絕的內容顯示出其驚人的藝術才華,表現出詩人非凡的學識和超卓的想象力!

汨羅石,汨羅情

汨羅江的出名,主要是因屈原的關係。戰國末期,楚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屈原被流放時,曾在汨羅江畔的玉笥山上住過。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今湖北荊州市)被秦軍攻破,屈原感到救國無望,抱石投江而死。

汨羅石,汨羅情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屈子祠又稱汨羅廟、三閭祠,在下游北岸的玉笥山上,東南距汨羅市區約十公里。

汨羅是世界龍舟競渡運動和龍舟文化的發祥地。早在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流放汨羅,懷沙自沉汨羅江,以死明志,汨羅江從此引起世人矚目。為了表達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之情,當地群眾爭相划船汨羅江上,這個習俗世代相傳,演變為龍舟競渡。

汨羅江產黃蠟石,“晶臘、雞油黃、瑪瑙、烏鴉皮……”汨羅市區一間普通民房內,仇志勇將自己收藏多年的黃臘石搬到客廳,向來訪的《奇石圈》“石友”數起家珍。“你看它的紋路,上面還有一粒粒的結晶體,這就是晶臘;這塊石頭的質地很有透性,外皮卻呈黑色,所以叫烏鴉皮……

汨羅石,汨羅情

黃臘石又名黃蠟石,石質因素,尤其表層呈蠟質感包漿態效果而得名,另說因產真臘國,故稱臘石。後沒有確據,並且礦石不是種植物,不可謂“原產”,從傳統文化及現代藝術品角度講,以黃蠟石為主,廣義上分,中國各地幾乎都有不同含量的蠟石質礦,汨羅江黃臘石主要在汨羅江下游一代。

汨羅石,汨羅情

汨羅江的河灘上,不時會出現一個或手拿雨傘或腳穿套鞋,或蹲或俯的身影,不為別的,他們正在撿石頭。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在汨羅江撿石頭的人數已經超過了50人,形成了一個“石友圈”,《奇石圈》汨羅劉站長和屈原區域周站長與仇志勇一起籌劃成立汨羅江黃臘石協會,這裡裸露著一片廣闊的河灘,是石友們最愛去的地方。當天,仇志勇、劉站長約上了來自武漢《奇石圈》李站長一行五人到了那裡。

汨羅石,汨羅情

河灘一陣摸索,翻開一塊“灰頭土臉”的石頭,用水洗淨,“看!這就是一塊質地不錯的黃蠟石”。武漢《奇石圈》李站長大喜過望,“沒想到,汨羅江邊的黃蠟石竟會這麼容易尋到!”

汨羅石,汨羅情

汨羅石,汨羅情

“在汨羅江,找到黃蠟石不難,但要找到一塊質地上佳的卻極難。”仇志勇說,有時他們幾天都找不到一塊極品的黃蠟石。

“從清晨5點至傍晚6點,早出晚歸,石友們為了找到一塊心儀的石頭樂此不疲”。汨羅劉站長說,撿石頭豐富了大家的生活,有些原來喜歡打牌的朋友加入到石友圈後,也不再去麻將館。

汨羅石,汨羅情

世間萬物之中,最低調的恐怕莫過於石頭了。其不管是大如山還是小如卵,不管是高如峰還是低如谷,無不隨遇而安、默然無語、與世無爭。

一石一天地,一石一世界。學會賞石,就能學會獲得高品質的生活內容,也使得對生活、對人生追求的目標更加明確。

圖文:奇石圈武漢通聯站站長李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