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由此被称为“龙的传人”。客家连城林坊,“龙游大地、喜到人间”——林坊大龙!正月十三至元宵林坊大龙闹元宵大型民俗活动,今年活动由井头门(林联村)游龙理事会主办。

林坊林氏家族游大龙习俗,发轫于明朝初年,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清朝年间,四房桐德在湖南洪江县做工时,潜心学到了扎龙和制作技术。后经过几代先辈对龙制作技术改进,林坊大龙别具一格,彰显特色。整条龙的组成代表九种动物特征:“牛头、驴嘴、虎鼻、膺爪、鹿角、猫耳、暇眼、蛇身、金鱼尾”。龙头扎制成长一丈二尺(4.9米)象征“四季平安”高八尺(2.7米)表示,“八仙过海”龙尾高2.3米,长4米出游时,八个青壮年轮换抬,龙身五彩缤纷,灯火闪烁,龙腰身长4米,龙身两头标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表达人们竭望团结安定,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的夙愿。坚着色彩鲜艳、光彩夺目的莲花盏,挂着五颜六色的绣球或多姿多彩的蝴蝶;龙尾似鱼尾,两个青壮年轮换抬游。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8林坊“草根文化节”

活动流程:

草根文化,魅力林坊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书画作品展: 初四至元宵节

地点: 林氏宗祠

“草根春晚”: 初四晚上

地点: 林坊广场(戏台坪)

连城拳之林氏拳演练: 正月十三上午

地点: 林坊广场(戏台坪)

林坊客家龙狮表演: 正月十三上午

地点: 林坊广场(戏台坪)

林坊镇政府

林坊大龙巡游: 正月十三至元宵节晚上

地点: 林坊境内

妈祖巡游: 正月十三至元宵节晚上

地点: 林坊境内

金鸡鸣啼辞旧岁,玉犬摇尾迎新年。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草根书画展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林坊镇主要领导参观草根书画展,倡导”移风易俗,你我同行“

草根春晚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林坊大龙集结号

2017年林坊大龙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6年林坊大龙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5年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4年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3年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2年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1年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0年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09年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08年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07年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05年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04年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客家小哥带你走进林坊、了解林坊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林坊地处连城县的西南部,距县城3公里。林坊戏台坪(祠堂)经纬度:东经116°43′28",北纬24°58′18",海拔386米。东临张坑、童子巷、朱坊村,西倚五寨坑、上寨坑大山,南壤亨明、田心、庐屋村、北连横坑、张坊村。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在地质构造单元位置上,属连城县地槽褶皱区凹陷带震旦系的中断。林坊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是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地方。隶属连城县林坊乡管辖。每年正月林坊游大龙是连城特有的客家民俗文艺活动,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连城林坊林氏始祖伯八公是九牧五房后裔(是林披公原妻郑夫人第五个孩子晔公的后裔)先居剑州(南平)虞栏阁,宋末,因避宋末战乱隐居清流螺村南山下,后徙居清流李家林家城。南宋景定五年;元至元元年(1264年)六十郎迁入连城南顺里水连西半径堡定居。随着林姓人口的繁盛,外姓居民的迁出,先祖以姓名地,取名为“林坊”。五世祖旺生公生四子:章旻、子长、文长、满全。四宗屹立,分居林坊岗尾岭(今岗尾村)、大梨门(大梨村、陂桥村、林联村)、井头门(林联村、大梨村)、塘坵门(林塘村、林坵村、塘坵村、林联村、大梨村),曰“林坊四门”。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正月十三由来:

林坊始祖伯八公之子六十郎公和其管家林章伯因避宋末战乱于南宋景定五年;元至元元年(1264年)正月十三日逃难入迁连城南顺里水西半径堡(即林坊)定居之日。自此之后,每年正月十三为林坊会期(庙会),舞龙舞狮、游大龙。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元宵节定为游龙庆丰收迎新春的庆典日,晚上由少年儿童三五成群地组成香龙队,敲锣打鼓深入挨家挨户,唱着“香龙入屋,买田做屋,养猪较大水牛牯,养鸡较大鹅童牯,妈祖保佑禾苗大熟,人口平安,六畜兴旺,万事顺遂。”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工艺考究: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林坊林氏家族游大龙习俗,发轫于明朝初年,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清朝年间,四房桐德在湖南洪江县做工时,潜心学到了扎龙和制作技术。后经过几代先辈对龙制作技术改进,林坊大龙别具一格,彰显特色。整条龙的组成代表九种动物特征:“牛头、驴嘴、虎鼻、膺爪、鹿角、猫耳、暇眼、蛇身、金鱼尾”。龙头扎制成长一丈二尺(4.9米)象征“四季平安”高八尺(2.7米)表示,“八仙过海”龙尾高2.3米,长4米出游时,八个青壮年轮换抬,龙身五彩缤纷,灯火闪烁,龙腰身长4米,龙身两头标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表达人们竭望团结安定,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的夙愿。坚着色彩鲜艳、光彩夺目的莲花盏,挂着五颜六色的绣球或多姿多彩的蝴蝶;龙尾似鱼尾,两个青壮年轮换抬游。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龙游大地:

林坊大龙遐迩名扬。龙游所处,家家户户点烛焚香,堆火摆品,热闹非凡。游龙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壮观。大龙腾挪起伏,人群奔路欢呼,鞭炮震耳欲聋,焰火映红夜空,令人叹为观止。1962年,四门四条大龙共有465节,长达1860米,为历史之最。1999年林坊三次出龙,其中正月林坊大龙109节游于本乡;9月县举办“九九金秋节”,林坊出大龙99节,在开幕式上巡游;12月,龙岩市在古田举办纪念“古田会议”70周年大会,中央“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林坊出大龙90节,应邀巡游,受到中央领导和明星歌唱家的连连称赞。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游龙流程:

1. 大年30先催龙 (锣鼓声:“咚咚-哐,咚嗒-哐,嗒咚咚-哐”)

2. 正月12 天后宫祭龙( 斯须九重真龙出 )

3. 正月13 至16 巡游 (龙游大地,喜到人间)

4.正月20(20天川) 天后宫谢龙 (神龙化雨润丰年)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连城拳-林氏拳(林坊武术):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林坊传承林氏家族尚武之风历史悠久。到清朝年间,林坊武术进入鼎盛时期。科举武进士、武举人和武术界知名人士比肩继踵,人才辈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保疆卫国的中高级军官。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林坊武术属泉州少林派系。清乾隆年间,四房十满公投师于泉州少林寺,学艺五年后回籍,把少林武术与林坊原有的武术套路各相结合,同时汲取连城各派武术优点,自成一派,逐步形成林坊武术。林坊拳、齐眉棍廿八宿、大刀、钩刀、钯头和短兵具双刀等,林坊武术讲究攻防结合,以柔克刚,以虚掩实。拳、刀、棍各有一套要诀,并经一代代武术人推广传承,炉火纯青。本族历代知名的武术名师有:十满、赤老、献孜、老笔头、堂保、德映、良钦。他们在刀光剑影的武术平台上叱咤风云,留下许多美谈。乾隆年间,汀州府摆擂台比武,有一瑞金武师善用钯头,无人可敌,林坊赤老等人前往参加,赤老用钩刀与瑞金武师对弈。比武中,瑞金武师使出狠招,用钯头把赤老的钩刀绞住动弹不得,赤老侧身倒地,用“诈死”套路开绞出击,瑞金武师即刻开膛破肚,倒地身亡。此绝招叫“黄牛脱枷”。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林坊青狮属北狮武功狮,俗称公狮。其狮动作灵活敏捷,狮头内可藏兵刃作质牌使用,可攻可防。掌狮头和掌狮尾两人,动作配合默契多变,模仿雄狮的各种姿态,惟妙惟肖展示力与美的艺术结合,是客家人原生态传统武术文化遗产。

1989年林坊林氏成立“林坊武术协会”是连城县最早成立的武术协会。武术协会成立后,设有狮队12个,龙队10个。林坊武术协会组队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县组织的各项比武活动,并多次获得奖牌。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01年林坊武术协会经国家体育总局验收合格,正式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林氏宗祠: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林氏宗祠座落在林坊大梨村境内(经纬度:东经116°43′28",北纬24°58′18",海拔386米),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总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大门前左右有石鼓,还有1对1吨多重的石狮子,前有戏台广场,后有花园,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属我县少有的宗祠之一。 林氏宗祠创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择地连城县林坊乡老街、现大梨村境内,亥山巳向兼乾,堂号:“崇本堂 ”。土木结构,始建时规模较小称“林氏家庙”。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重建而成,改称“林氏宗祠”,总面积达4.4亩(合2928平方米)。其中总祠面积535平方米,公局面积176平方米,后院面积687平方米。戏台坪面积1360平方米,戏台面积170平方米。总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64根木柱立地,分上、中、下三厅,左右建走廊。上厅有神龛三阁,中龛为始祖伯八公至6世祖神主,左为长房神主,右为二房神主,左侧厅为三房神主,右侧厅为四房神主。中厅“宿人亭”建筑别具一格,6柱耸立地面,飞鳌斜阁装饰,雄伟壮观。檐下木雕云衣,雕各式精巧图案,具有客家古建筑特色。前面栏杆上端配有一对小石狮,左右两侧配有懒人椅。天井两旁栽有桂花、茶花树,艳丽清香。大门上端门楼构建更具有古建筑特色,木雕三山,拱斗重叠,巍峨屹立,两翼燕尾高翘,十阁鳌头气凌霄汉。“林氏宗祠”金字大匾挂中央。大门左右立着石雕大圆扁鼓,台阶下立着一对大石狮,瞠目相望,颇显威严。大门口有历代建树功名裔孙所立石木桅杆,可惜在1954年拆除。祠堂 内栋梁上挂有历代名人金字匾70多块,也惜在祠堂改学校时拆除。照墙外建有广场、戏台、公王亭、半月池等建筑,祠堂右侧建 有厨房、公局一座。公局有上下厅厢房,上厅高有议事厅,供乡绅耆们议论决策、处理乡规民约等事项。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天后宫: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明景泰年间(约1450年),林坊四门先祖在水口山建造水口庙,康熙年间(约1680年)将水口庙改建为“天后庙”,乾隆元年(1736年)由四门乡贤将天后庙改建,取名为“天后宫”。同治6年(1867年)丁卯春月重建‘天后宫’,并建造下厅、门楼、右侧横屋6间,天后宫正龛天上圣母塑像雕刻而成置于宝座。1946年由乡贤老六、献功、和生、纯德、光思等倡议重修天后宫,林坊四门裔孙踊跃捐谷捐工,历经三年重修原貌,并建造左侧土木结构二层楼房8间,命名为“连城第二佛堂”。1950年后,反对封建观念,破除迷信的各种运动,天后宫无人敢去管理,群众将“默姑婆”转移到秘密处敬奉。1955年坑子堡建机场,安置移民13户居住天后宫;1958年大炼钢铁,天后宫成为炼钢厂;1962年设为林坊小学分校;1964年设为林坊农业中学校址;1964年破四旧,林坊管理区强迫“四类份子”把天后宫所有菩萨神像尽行砸毁,默姑婆塑像金身失踪,从此天后宫满目疮痍、残破不堪。1966年后,天后宫被群众占用为养猪、养牛等。 改革开放后,恢复佛教等信仰活动,1980年由根兰、报明、张招招、揭翆英、昭义、钟庆、桂华、必群、功华、翰德等倡议,重塑经默姑婆金身,安置于原宝座供信仰者敬奉。1996年经仲兴、倡议修建,得到族裔积极响应,四月成立重修天后宫理事会。于1997年五月初二至2002年冬竣工,历时五年。2002年成立“天后宫管理理事会”;修建水泥路、雨坪。2005年建造膳厅;2010年建造钟楼、鼓楼;2011年修吊顶扣板。 2002年3月6日,林坊天后宫由连城县人民政府连政[2002]综18号文件列为第6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四周向外延伸20米。 如今,天后宫更显庄重宏伟,静穆宽畅,成为林坊的一道风景和朝拜圣地。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镇武庙: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塘坵“镇武庙”又名“水口庵”,明初洪武年间6世祖满全公建有小庙,后建为大庙。庙分上下厅,总面积670平方米。庙廊构建高大宽畅,别具一格,坐东向西。庙前是宽敞的大坪,左边门口溪,流水潺潺,右边是乡村主道——通祠路。庙上厅正殿端坐着高大慈祥的镇武祖师,两侧耸立着魁梧威武的文武将殷子都、殷可叔,左边侍奉神农(五谷真仙),右边摆放“送子观音”,上厅正殿还侍奉“行祠公王”等菩萨。1958年大跃进被用作办全民食堂,1960年后庙成了牛栏、养猪场。文化革命,庙中侍奉的菩萨等文物设施惨遭破坏毁于一旦,被私人占用作榨油坊,碾米加工厂;1970年作电影放映院;1986年由村民张招招、揭翆英、润生、昭义等四处筹资重修,庙中文物设施全部复原,装修一新,重显镇武庙风采特色。2006年在镇武庙右侧小溪上筹资建“崇民桥”,增添了镇武庙景色。2012年12月25日,被连城县列为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苏维埃政府: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2018连城林坊大龙游龙路线图

始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至今142年历史.祖祠有上,下大厅,两边厢房横屋,青砖古木,拱斗飞檐,气势宽广宏伟.100多年来,崇文学校,林坊区苏维埃政府,林田乡政府,林坊管理区,林坊大队,均设在此祠.2015年1月12日被列入连城县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