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茶這一行,更像是選擇了一種信仰

可惜,嚴謹的品飲者常有,而嚴謹的做茶者不常有。

說實話,品茶達到一定境界的茶友,是多少都帶有一點精神潔癖的。

對於日常所飲茶品的選擇,除了茶質、工藝之外,也更在乎品牌形象、包裝風格乃至製作者本人的氣質,等等諸方面因素。很多時候,挑選一款茶,實際上是在挑人,挑選對的人。

這就不難解釋,一些貌似高端的“假大空”品牌,為何只能吸引到粗俗多金的買主;一些來路不明的天價齷齪“老茶”,為何只能在不見光的地方忽悠無知土豪……越是成熟的市場,越需要理性、內行的用戶作為支撐,反倒是一些競爭不充分、信息不對等的領域(諸如“古樹茶”、“老茶”、“大師茶”),對稀裡糊塗的用戶有著更加強烈的吸附力。

入了茶這一行,更像是選擇了一種信仰

在茶行業,真正具備獨立判斷力的“識貨”買家只佔極少數,更多的則熱衷跟風、隨大流,以為如此才有安全感,卻恰恰是成為“羊群”的開始。跟風意味著價值觀的迷失,“羊群”的宿命便是任人宰割。

善於製造聲勢、風潮、時尚的,正是“羊群”們的捕獵者。開店辦廠的社會哥社會姐們,個個都算得上捕獵高手。不管臉白善“撩”,還是秀色可餐,功夫全不在茶上,只在狩獵的套路。正如一首通俗歌曲唱的:“社會很單純,複雜的是人,誰把誰當了真,套路玩的深……”

一餅茶,品得出製作者的“段位”高低,也品得出製作者的德行與良心。

無境界,不品茶。超越了“羊群”階段的品飲者,開始計較各種細節,這並非挑剔,而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孔夫子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又強調“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這不單單是對祭禮食規的要求,更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活態度。品茶既為品,精與細當然也不為過。對於粗製濫造的“山頭茶”、假模假式的“情懷茶”、講故事的“古董茶”……再也難以容忍,精神潔癖便顯露出來。

現實中,品茶的層次與做茶的層次往往錯位,知音難逢。茶是兩者溝通的唯一載體。可惜,嚴謹的品飲者常有,而嚴謹的做茶者不常有。

心中無佛妄修佛,心中無茶焉有好茶?既然入了茶這一行,就應該把做好茶當成一種信仰。若干年後,你的產品還能被人記得多少?這是值得每一位業者認真思考的問題。不要埋怨茶客的挑剔,那是你的修為或者製茶態度尚有種種不足。

沒有信仰的人,是不可能製出好茶的。這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

挑茶,先從挑人開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