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式”陪孩子的父母,將來都抱憾終生

“假裝式”陪孩子的父母,將來都抱憾終生

最近微博上有個很熱門的視頻——《孩子有多渴望父母的陪伴》,視頻中採訪了幾個孩子,只問了一些簡單的問題。

孩子們都喜歡玩耍,可陪他們一起玩耍的卻永遠是姐姐、弟弟或是奶奶,唯獨缺少了爸爸媽媽。

從孩子們的話語中,我們可以聽到最多的答案是“爸爸媽媽很忙、他們經常有緊急使命需要完成……”

當提到可以要求父母陪自己玩耍時,孩子們很欣喜,甚至是想了各種“討好”的話語。

最後告訴他們,沒有如願說服父母時,孩子們的傷心溢於言表,卻還在為父母找說辭“他們太忙了、也許是我表現不好……”

視頻很扎心,可畢竟天下哪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是他們都在一味地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條件,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的需求,錯過了孩子美好的成長點滴......

“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這個理念,被很多父母當做教育的左右銘,不少父母開始管理自己的時間,盡所能的擠出時間陪伴孩子。其實,成年人誰都忙,重要的是有心。

比起家長的沒時間陪伴,可怕的是教育中還存在這樣的“假裝陪伴”,明明有時間在孩子身邊,卻將美好的陪伴變了味道。

曾經有一次坐車時,遇到一對父子坐在前座,小男孩一路上很興奮,拉著爸爸的袖子,指著窗外,不停的說這說那:“爸爸,你看那個樓好高啊!”,爸爸只是輕輕附和一聲,頭也不抬,眼睛直盯手機。

幾次下來,孩子越來越沉默,最後乾脆趴在窗戶邊,呆呆地看著窗外。

帶娃玩手機,已經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之一,小區裡、餐廳裡,這樣的父母隨處可見。他們假裝在認真地陪孩子,在他們身上,所謂的陪伴不過是句口號。

“假裝陪伴”的父母,他們的畫風都是這樣的:

和孩子玩遊戲時,時不時刷下手機;

陪孩子聊天時,腦海還想著別的事;

帶孩子出門玩時,還要按時登錄手機遊戲領取獎勵……

有數據顯示,孩子沉迷網絡電子產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陪伴。

很多時候,並不是父母沒有時間去陪孩子,而是而是陪孩子心不在焉做自己的事情,比如玩手機、和其他媽媽聊天,“身”陪“心”不陪。

有心理學者說,低質量的陪伴對孩子是一種傷害,是對孩子感情上的冷漠。

父母有心安排時間陪玩,結果卻不盡人意,從某種層面來說,低質量的陪伴對父母,何嘗又不是一種打擊。

龍應臺曾經在文章寫道: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每個孩子,都是上蒼寄存在父母身邊的珍貴禮物。唯有珍重以待,好好去愛,才能不負這一場緣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