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拍藝術網:清代龍紋銅幣-大清銅幣


銅幣,銅製的錢幣,亦稱“銅錢”。銅幣主要指清末民初時期的無孔銅幣。而金屬貨幣中,歷代又以銅幣為主。所以中國古代的貨幣史,實際上就是銅幣史。中國在殷周時期固以齒貝為貨幣,後因真貝不夠,乃用仿製品銅貝代之。銅貝是向金屬貨幣過渡的形態。秦制錢規定只採有外圓中間有一方孔的方孔錢,是由環錢演變而成的。秦以後的通行貨幣,都是方孔錢,只是名稱不同而已。銅製的錢幣,指中國古代的“方孔圓錢”,銅幣主要指清末民初時期的無孔銅幣。

清末開機鑄造銅圓的十七省二十局,無一不鑄造當十銅圓,而二文、五文、二十文銅圓則僅有部分省局鑄造。清代機制銅圓的鑄造由廣東伊始,1900年仿香港銅仙鑄造機制銅圓,爾後,全國各地紛紛開機鑄造銅圓。

清代錢幣鑄造版本眾多,其中比較有特色的要數大清銅幣。大清銅幣,學名清代機制銅圓,錢面中央有“大清銅幣”四個漢字,內嵌一小字代表地名,上端是滿文“大清銅幣”字樣,兩側為年份。邊緣中間分別“戶部”二漢字,下端為“當制錢十文”。錢背中央為蟠龍,上端是“光緒(或宣統)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字樣(大清帝國銅幣)。大清銅幣是一枚具有中西文化結合的錢幣。

“大清銅幣”當十銅圓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鑄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鑄銅圓,皆在其正面中央鐫刻陰文或陽文省名簡稱。計有:1、中央戶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雲;10、滇;11、川滇;12、贛;13、閩;14、粵;15、浙;16、蘇;17、皖;18、東;19、寧。

虎拍藝術網:清代龍紋銅幣-大清銅幣

各省局以鑄造不同年代為區別。各省局鑄造不同年號“大清銅幣”的情況如下:

1、乙巳,鑄此年號者,僅中央戶部(無銘文)及奉(奉天)兩局;

2、丙午,鑄此年號者達十八局之多,計有中央、粵(廣東)、閩(福建)、直(直隸)、湘(湖南)、鄂(湖北)、川(四川)、川滇(康藏)、滇(雲南)、雲(雲南)、贛(江西)、汴(河南)、蘇(江蘇)、浙(浙江)、皖(安徽)、東(山東)、寧(江南)、淮(清江)等;

3、丁未,鑄此年號者五局,為中央、粵、寧、奉、汴等;

4、戊申,鑄此年號者僅粵、寧兩局;

5、己酉,鑄此年號者較多,計有中央、粵、閩、鄂、皖、川、汴、吉、奉等九局;

6、辛亥,它局皆未鑄造,獨汴(河南)一局鑄此年號。

虎拍藝術網:清代龍紋銅幣-大清銅幣

目前就有這樣一枚大清銅幣展現在國內知名藝術網站上—虎拍藝術網。錢幣正面珠圈內環鑄“大清銅幣”四字,中心鑄有湖南省局簡稱“湘”字,外圈上緣鑄“丙午”及滿文,下緣鑄“當制錢十文”五字,左右為“戶部”。錢幣背面鐫有“光緒年造”,周圍有英文環繞,中央紋有蟠龍祥雲圖案,神龍紋路依舊,如刀刻所成,鑄造工藝精湛,且龍身紋路精美,並有雲海襯托,威風凜凜。錢幣兩面經過歲月的洗禮後,紋路依然清晰可見,保存完好,幣麵包漿渾厚。如用手去觸摸,可以感受到錢幣表面凹凸有致的龍紋與字跡,質感較好,整體美觀大方。

虎拍藝術網:清代龍紋銅幣-大清銅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