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在左,紅塵在右,如何權衡?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哦~!

法輪在左,紅塵在右,如何權衡?

我在這裡,

循著他的足跡,

八廓街至布達拉,

一條紅塵歸入淨土的路。

他在那裡,

念著來時情深,

默然相愛終至不負如來,

一世究竟梵行的路…

法輪在左,紅塵在右,如何權衡?

在拉薩,總有一處他寫下的文字

在拉薩 的一天,選擇穿行於八廓街和布達拉之間,初心只是為了慢慢走近他。

若干年前,曾有位雪域最大的王和世間最美的情郎在這條路上徜徉往來。紅塵與淨土之間,一次次的抉擇取捨。他,便是倉央嘉措。一千個人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一千個人眼中也會有一千個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的一生,舛錯流離,但又註定是一個傳奇。他的肉身,是偉大的五世達賴 洛桑 嘉措的轉世靈童;他的俗世,是隻想成全一份人間至簡真情的宕桑汪波;他的使命,是保全高原子民安穩和格魯派統治地位的 西藏 政教最高統領。

他在這多重身份以及各種榮辱之間極力平衡,但終究不能世事周全。在佛法與情愛之間,他還是負了卿卿佳人;在轉世靈童與達賴喇嘛之間,他在 洛桑 嘉措耀眼的光芒背後隱忍了15年方被世人所知;在佛教派系 和政 治鬥爭之間,他終成了犧牲品奉清庭旨意被押送入京等候發落。

他的來路,像是一個謎,靈童的身份給了他至高的榮譽,也給了他至深的孤獨。他本是信奉寧瑪派的門巴一族,卻在某一天被指定為格魯派活佛的轉世靈童;他本快樂無憂地享受著溫厚純良的父母之愛,卻在某一天被秘密送往措那宗修習佛法以備承繼達賴法位,自此孑然一身未能再見父母一面;他本流淌著門巴人浪漫熱情的血液,卻在某一天被賦予了教化眾生的使命,此生與人間情愛無緣。

他的去路,像是一個謎,至今無有定論。有人說他圓寂於 青海湖 邊,有人說他晚年說法傳道於 阿拉善盟,也有人說他最終過上了清簡素樸的俗世生活。

他留下的眾多詩篇,亦像是一個謎。有人說這些都是他的真作,也有人說這些僅僅是以他之名。但無論如何,這些詩篇清透雅緻得一如他的出生他—— 山南 門隅。也許,童年記憶中如世外 桃源 一般的家鄉以及父母之間純真篤定的愛情,早已在他幼小的心 田中 種下了一顆詩意的種子。

倉央嘉措,既沒有前世五世達賴縱橫捭闔的政治謀略,也沒有後世七世達賴奠定了 西藏 政教合一局面的歷史功勳,但他依然是藏民最愛戴的上師之一。甚至,史書越是甚少著墨,民間越是將其生平演繹得綺麗多姿。

也許,相較於每一世活佛的至高無上,倉央嘉措讓眾生看到了一個與他們無異、亦會在紅塵中動了凡心並付了一往情深的俊朗少年。他的每一首詩句,寫的是他的情,亦是眾生的情;寫的是他的苦,亦是眾生的苦;寫的是他的惑,亦是眾生的惑。所以,即使爭議不斷,他的子民仍然願意以血肉之軀築起一道守護他的藩籬,護他免遭拉藏汗的迫害;即使生死不明,他的子民仍然奉他為六世達賴,無人可以將其在史冊中除名篡改;即使倏忽百年,他的子民仍然傳頌吟唱著一首首他的詩作,倉央嘉措之後,再無《見與不見》……

我想,每個人的修行之路都不盡相同,即使高貴如達賴,也會有自己的宿命。倉央嘉措,走過了一條紅塵步入佛地的修行之路。也許,這一世他註定要沉淪紅塵之愛,體會別離之傷,嚐盡求不得之苦。也許,無論怎樣的感同身受,都不如投身其中來得更真實更完整。所以,他必將歷經這娑婆世界的種種苦,方能有執念可勘破,方能有情緣可放下,方能真正了悟成佛。

《悉達多》中,悉達多走的何嘗不是這樣的悟道之路——

“我以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體會到, 我非常需要罪孽,需要肉慾,需要追求財富,需要虛榮,需要最可恥的絕望,以學會放棄抗爭,以學會愛這個世界,不再拿它與某個我希望的、我臆造的世界相比較,與一種我憑空想象的完美相比較,而是聽其自然,而是愛它,樂意從屬於它”。

佛陀選中了這一世的倉央嘉措,讓他以已之歷為眾生演繹一場穿越紅塵的成佛之路。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

而我,走在這條他曾經踏足過無數次的路上,只願能夠觸碰到他與她初遇時那一刻的眼波流轉,以及每一次離別時的百轉千回。更願,一切歸於空寂之時,能夠讀懂他心中盈滿的一片蔚藍天。

人間歷劫一遭,了斷塵緣一段,佛前燃燈幾世……

法輪在左,紅塵在右,如何權衡?

布達拉——在一滴眼淚中閉關

記得15歲那年深秋,他第一次走進布達拉,在無數信眾的頂禮膜拜中登上了蓮花首座。身旁的第巴桑傑嘉措告訴他,這一刻起,他已是雪域高原上最大的王,布達拉便是他的宮殿,所有匍匐於他腳下的臣子都是他的子民。

在此之前,按照桑傑嘉措培養靈童的計劃,他早已將布達拉宮的前世今生熟記於心。布達拉,藏語意為“普陀”,即觀世音 菩薩 居住的聖殿。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631年,松贊干布於這一藏曆鐵兔年遷都至拉薩 ,為了迎接 文成 公主決定在紅山之上修建一座宮殿。相傳,最初的布達拉宮曾築有邊長500米的肅穆高牆,宮殿內的殿宇多達一千座,其宏偉華麗之程度堪稱雪域之最。

然而,自公元8世紀起,布達拉宮先後遭遇火災和雷擊,眾多宮殿倒塌。吐蕃王朝覆滅之後,連年戰亂已使布達拉宮幾成廢墟。1645年,五世達賴 洛桑 嘉措決定重建布達拉宮,為了這一願力他幾乎傾其一生。直至人生彌留之際,他仍將此作為遺願之一鄭重咐囑第巴桑傑嘉措。桑傑嘉措以上師之願為已任,縱然被世人誤解責難也定要完成上師的三個遺願——一要密不發喪,暗中尋找並培養轉世靈童,待時機成熟承繼大業;二要繼續修繕未完成的布達拉宮建設工程;三要想方設法削弱並限制 蒙古 和碩 特部對西藏 政教事務的染指干涉。

其實在目光投向布達拉的剎那,他便知道這座宮殿他曾來過,這份熟悉穿越時空、穿越輪迴。這本就是他的宮殿,是他傾盡一生也要為世人留下的一座曼陀羅。他——倉央嘉措,也是 洛桑 嘉措。

法輪在左,紅塵在右,如何權衡?

布達拉的日子清苦枯躁,日日如一。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時間,他都要在白宮裡聆聽老師們傳授佛法。宮殿之內,人人奉他為尊,卻無人看到他的孤寂。

他常常會站在 日光 殿的軒窗前凝視著窗外的世界,紅塵中的每一場花事都與他無關。有時,他真希望自己可以乘著這鳥的羽翼,衝破所有禁錮飛回過去,飛到他本該擁有的天上人間。

法輪在左,紅塵在右,如何權衡?

有一日,他突然發現自己寢宮內竟有一條暗道直 通山 下,這讓他驚喜不已,他知道定是佛祖聽到了他內心的枯寂。於是,入夜之後,他脫下了這身袈裟,換上俗衣便走去了八廓街。

穿行於人群之中,他盡情享受著俗世裡的歡愉,只有湮沒在人間音色裡方能尋得一縷溫情。他迷戀著 拉薩 街頭的鮮活和生機,終於,邂逅了一個美麗的女子,談了一場註定無果的情事。

法輪在左,紅塵在右,如何權衡?

“薄暮出去尋找愛人,破曉下了雪。住在布達拉宮,我是瑞晉倉央嘉措;住在山下 拉薩 ,我是浪子宕桑汪波。秘密也無用了,足跡已印在了雪上”。

這一天,終是來了,一場大雪洩露了他小心收藏的秘密。於是,違反了清規戒律的活佛,給了向來覬覦西藏 政權的拉藏汗一個天賜良機,一場血雨腥風襲捲了雪域高原。

他曾想努力擺脫其控制的桑傑嘉措走了,可為什麼他的心裡會有一絲悲傷?“此生,踏歌而來,我有我的使命,他亦有他的使命,那便是護我周全。他,已竭盡全力。”

他曾想放棄所有攜手一生的瑪吉阿米也走了,可為什麼他的心裡會有一絲清淨?“結盡同心締盡緣,此生雖短意纏綿。與卿再世相逢日, 玉樹 臨風一少年”——這一世,重回淨土換你餘生安好;下一世,以愛之名許你一生。

坐在布達拉的蓮花座上,他終於放下了她;也只有放下她,如此才能盛得下天地、看得見眾生。自此,世間只有倉央嘉措,再無宕桑旺波。

他的眼角,落下一滴淚;落地剎那,蓮花盛開——

我從八廓街走來,此刻坐於宗角祿康的一階石凳之上,從紅日灼灼坐到弦月如鉤。只一日,走過了他的半世流離,從一朵花開到一場相遇,終越不過六字真言。

起身, 千山 萬水;再念,千年萬年。

法輪在左,紅塵在右,如何權衡?

法輪在左,紅塵在右,如何權衡?

八廓街——法輪在右,紅塵在左

走出大昭寺,立於等身長頭的藏民之中,抬頭仰望著大昭寺寺頂的祥麟法輪,這幅象徵法輪常轉的瑞相早已成為佛教寺廟的徽相之一。 鹿野苑 中,佛陀初轉法輪,首向五位 印度 托缽僧宣講“四聖諦”和“八正道”教義,受教僧人如鹿一般溫厚 平和 地聆聽佛法。自此,法輪常轉,正法久住——

法輪在左,紅塵在右,如何權衡?

八廓街上,一邊是順時針圍繞大昭寺磕長頭的信眾,他們虔誠禮佛,以五體投地的方式依法輪而轉;一邊是繁華喧鬧聚集著各色人群的街市,沿街商鋪林立,人們因著各自所需穿梭其中。

這裡,盛滿了人間煙火,又可覓得一方清淨。

走在兩者之間,不知不覺來到了一所黃房子跟前——

法輪在左,紅塵在右,如何權衡?

這是我在出發前就心向已久的瑪吉阿米。

300多年前的一個上弘月夜,他與她初見於這間曾經的小酒館,只一眼便住進了心裡。從此,她是他的瑪吉阿米;而他,是她一個人的宕桑汪波。

一生一世一雙人,他與她的纏綿繾綣溫柔了小酒館裡的時光。伊人在側,他亦會“因為心中熱烈的愛慕,問伊是否願作我的親密的伴侶?伊說:若非死別,決不生離”。

那一刻,她臉上寫滿的堅定幾乎讓他丟盔棄甲,他差點將深藏於心底的秘密和盤托出。但最終,他還是沉默了。因為出了這道門,他是眾生的倉央嘉措……

一個人的 日光 殿中,他仍是深深地念著她,“在看得見你的地方,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在看不見你的地方,我的心和你在一起”。

閉目在經殿香霧中,他一次次地問自己“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然而,他終究給不了自己答案……

直到那個大雪傾城的破曉,他心中升起一種不祥的預感,大雪背後似乎波瀾四伏。於是,他匆匆趕回布達拉,一場浩劫悄然而至……

靜靜一壺甜茶,三樓露臺吹著微風,看著八廓街熙攘的人群,心中寫滿三個字:求偶遇!

法輪在左,紅塵在右,如何權衡?

《問佛》——倉央嘉措

我問佛:為什麼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一現,用來矇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 仁愛 的心,

我把他賜給每一個女子,可有人讓她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佛把世間萬物分為十界:佛、 菩薩 、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為六道眾生;

六道眾生要經歷因果輪迴,從中體驗痛苦。

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只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

鳳凰,涅槃。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說:萬法皆生,皆系緣分,

偶然的相遇,驀然的回首,註定彼此的一生,

只為眼光交會的剎那。

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個階段:勘破、放下、自在。一個人必須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問佛:為什麼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

佛曰: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

我問佛:為什麼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曰: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

我問佛:那過幾天還下不下雪?

佛曰:不要只盯著這個季節,錯過了今冬,明年才懂得珍惜。

我問佛:世事本無常是什麼意思?

佛曰:無常便是常,無知所以無畏。

我問佛:為什麼我的感情總是起起落落?

佛說: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漲落,浮浮沉沉方為太平。

佛曰:執著如淵,是漸入死亡的沿線。

佛曰:執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

佛曰:執著如淚,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飛散。

緣為冰,我將冰擁在懷中;

冰化了,我才發現緣沒了。

我信緣,不信佛;

緣信佛,不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