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多巴胺能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響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個體在經歷重大創傷性事件後產生的一種心理疾患,由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產生。目前的PTSD遺傳學研究存在結果異質性高、缺乏基因之間的交互作用等亟待解決的問題。聚焦同一個生物學通路的基因是研究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的有效方法。多巴胺作為一種神經遞質,在神經生物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已經有研究顯示多巴胺能系統與包括PTSD在內的多種心理疾患存在聯繫。因此,研究多巴胺能基因–基因交互作用與PTSD的關係是揭示PTSD遺傳基礎的一個可能的有效途徑。

基於這一思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王力研究組和遺傳與生物醫學信息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昆林合作,在2008年汶川地震災後人群(156名 PTSD病例和978名健康人群對照,主體為成年人)中對三個多巴胺能基因座(DRD2/ANNK1,COMT和DBH)的7個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NPs)進行了研究。

結果表明基因–基因交互作用DRD2/ANNK1-COMT(rs1800497×rs6269)與PTSD診斷結果顯著相關(P=0.0008055),並且rs6269與PTSD診斷的關聯受rs1800497控制。這一結果在另一個獨立的汶川地震災後人群中得到驗證(P=0.01329)。Rs1800497標記了多巴胺D2受體(DRD2)的蛋白質密度,而rs6269標記了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COMT)蛋白質水平和酶活性。鑑於DRD2的作用在於接收多巴胺信號,而COMT的作用在於使多巴胺失活,兩者的交互作用揭示了多巴胺能系統的動態平衡對PTSD發生的影響。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多巴胺能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對PTSD存在的影響,表明多巴胺能基因可以通過交互作用來影響PTSD的發生。這一非線性結果主要針對女性,並且有望推廣至東亞人群。此外,存在交互作用的SNPs的基因型組合可以為PTSD的早期識別、分型和干預提供重要參考。

這一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對外合作重點項目 (No. 153111KYSB2016003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31471004, 31470070和 31271099)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點項目(16JJD190006)的支持。研究結果已經在線發表於Frontiers in Psychiatry。

科学家揭示多巴胺能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不同的rs1800497基因型(AA, AG, GG和所有基因型)條件下,rs6269的基因型頻率在病例-對照樣本之間的差異(A–D)。表明rs6269與PTSD診斷的關聯受到rs1800497基因型的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