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給中印兩國帶來什麼啟示?

從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之後,日本“經濟失去了二十年”的說法開始見諸報端,這一說法,幾乎成為一個固定符號,替換了曾經創造多個奇蹟的日本經濟形象,轉而以衰落、不值一提為標籤,似乎日本經濟狀況還不如發展中國家。其實,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日本真正出現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只有1997~1998年,期間金融機構倒閉,並出現些微的信用危機,但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在總體低迷的二十年中,也不是一味的衰退,仍出現過類似阪神大地震之後的小陽春等低水平恢復現象。

  實際上,“失去了二十年”這一說法過分誇大了日本經濟衰退的偽命題,現在的日本仍然是一個富庶的發達國家,國民生活水平仍然很高。

  日本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已完成了追趕歐美髮達國家的任務,城市化高度成熟,且早已超越工業化的初、中級階段進入高級階段。直到今天,日本依然是一個極其富有的發達國家。GDP總量居世界前列,標誌國民富裕程度的人均GDP處於上升狀態,顯示民間財富的個人金融資產和民間儲蓄居於高位。日本目前的失業率只有4%左右,遠低於歐洲國家,國民生活水平高、自然環境好,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國民生活水平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毫不遜色。日本在世界產業鏈條中仍居高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穩居一流。可以說,過去的二十年非但不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而是改革調整的二十年、經受歷練的二十年,制度創新的二十年。

以中國為例投資 消費和出口結構上與日本差不多,這三駕馬車日本方面投資基建拆遷成本越來越高投資受益大多數虧損,消費因為房地產泡沫出現很多負資產,又由於預期人均壽命增加對民眾對未來的儲蓄越來越多對即使消費非常謹慎。

日本90年代的泡沫破裂和中國08年金融危機後四萬億刺激政策後11年出現的危機原理上差不多必須要用通貨膨脹去解決,只不過90年代美國通貨膨脹開始下滑,日本國內老齡化和日元升值不支持通貨膨脹。中國方面11年後沒多久各國就實施QE等諸多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雖然沒產生什麼通脹但是在全球貨幣面寬松的背景下中國成功度過了(緩解了)危機。

日本90年代以來儘管國內同樣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但是由於大批中小金融機構承壓能力弱加上93年自民黨敗選民主黨短期獲勝,民主黨上任後對自民黨背後的金融機構採取嚴厲的打擊政策,儘管民主黨短期內就下臺但任內對金融機構的打擊的後續效應擴大危機逐步暴露,自民黨在此之後對金融機構採取低調處理的方式有限的緩解了危機(官商勾結聯合隱瞞問題利用央行寬鬆貨幣化解大部分矛盾,日美的金融危機基本上都是反對黨搞出來(29年之前多為市場因素87年是電腦程式化交易問題2000年總統換屆08年被美國民主黨拖累),執政黨通常會選擇內部利用央行放水低調處理問題)。

日本經濟是以美元計價與其說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不如說是美國從80年代末控制住了美元的通貨膨脹,從美國控制住通脹以來只有德國發展的最好並且本國貨幣馬克升值了近5倍還成為歐元,原因在於91年的兩德合併和2000年後的歐元區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