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兒媳(民間故事)

在九里山下有位穆員外,膝下三個兒子,分別叫穆天陽、穆天月和穆天星。他們都在縣衙當差或外地謀事。三個兒媳婦都是毗鄰縣四十里外的外郎鄉人氏,雖然容貌並不十分出眾,但卻是名門閨秀:大兒媳是外郎街上一富商錢富貴之愛女錢支花;二兒媳是外郎陶花寨寨主陶善慈的千金陶如玉;么兒媳則是外郎薛家壩一私塾先生古懷恩之女古淑碧。

這三個媳婦都知書達理,賢淑孝順,德才兼備,聰慧過人。因此,她們都敬重長輩,孝順公婆;妯娌之間和睦相處,鄰里之間互相友愛;熟習廚藝茶道,知人待客,精通紡織針線,縫補漿洗。而且,她們都很有才氣智慧,凡事得心應手,有條不紊;難事不需點撥,方能自解其果。

兒媳們為了尊重公婆,也不能事事都自作主張,有時還是要徵求公婆的意見。穆員外也是聰慧之人,知道兒媳們的心思和用意,便經常與她們用隱喻的方式回答或交談——不是出於考驗她們的智慧,而是啟發她們的思維及活躍氣氛。

有一年中秋節,按照當地風俗,兒媳都要回孃家過節。頭天一大早吃過早飯,穆員外拿出早就備辦好的禮物交給三個兒媳叫她們啟程。臨行時,穆員外對她們說道:“你們離孃家較遠,也不容易回去一趟,這次你們回去就多住些時日。支花你回去住上三五天,如玉回去耍七八日,淑碧回去半個月。”然後,他頓了一下又說道:“但你們都必須同時回來。”

員外婆一聽覺得不對勁,便嘀咕一句:“老頭子,你叫她們回去耍的天數長短不一,短的三五天,長的七八天,最多的半個月,這不是厚此薄彼嗎?而且,你還要她們同去同回,這又不是故意為難嗎?!”

慕員外並未吭聲,只是淡淡地一笑。

三個兒媳並未感到為難,而是喜笑顏開,異口同聲地回答道:“知道了!”然後,大兒媳錢支花又問公公道:“爹,按照鄉俗,我們回來時,都必須給您帶點禮物回來,我們家啥都不缺,那您看給您帶點啥東西最好?”

穆員外劃燃火柴點燃煙鍋裡的菸絲,然後輕輕地搖著扇子,慢條斯理地說道:“既然是鄉俗,那也得入鄉隨俗。就這樣吧,支花你就用紙包點火回來,如玉就用紙包點風就是,淑碧你就用紙包點水吧。”

員外婆更是弄得糊里糊塗,但一想到平時他都是這樣與兒媳們打謎似的說事,也不再責怪什麼,只是嘀咕一句:“你個死老頭子,盡出些餿主意!”

三個兒媳異口同聲地答道:“要得。”然後拜別公婆,拎著禮物歡天喜地地回孃家去了。

半月後的下午,三個兒媳同時返回,而且按其吩咐分別帶回了禮物。大兒媳錢支花帶回來了一盒火柴;二兒媳陶如玉帶回一把油紙扇;么兒媳婦古淑碧帶回了一個紙卷,展開一看是一副波瀾壯闊的海水畫卷。

穆員外會意地笑了——對有這樣賢淑聰慧的三位兒媳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而婆婆倒是不解地問道:“你們是怎樣破解你們公爹的這個謎題的?”

大兒媳錢支花說道:“媽,爹叫么妹子(妯娌之間嫂子對弟媳的稱謂妹子。)回去半個月,這是一個定期數,沒有走展(變化);叫我回去住三五天,也就是三個五天,就是半個月;叫二妹回去耍七八天,七天和八天,不也正是十五天嗎。所以,我們都在孃家呆了半個月。”她看了公公一眼繼續說道:“至於禮物嗎,其實爹已經跟我們給出了答案。他在吩咐我們的時候特地掏出火柴盒,劃燃火柴點菸。火柴就是紙包火——火柴盒是紙糊的,火柴頭在火柴盒的藥皮上一劃就冒火。”

二兒媳陶如玉接著說:“當時爹輕輕地搖著扇子,那扇子是紙糊的,打開一扇便生風。他要我帶‘紙包風’,不就是要我帶扇子回來嗎?所以我就帶了把油紙扇。”

么兒媳婦古淑嫻說道:“要我帶的禮物——‘紙包水’的確最難,當時爹並沒暗示我那是什麼東西。但我知道爹絕不是故意為難我,肯定是有所指的。當我回孃家後,發現父親正在宣紙上揮筆作畫,一副花鳥圖耀然紙上。我靈機一動,茅塞頓開。原來公爹知道我父親是教書先生,而且擅長筆墨丹青。所以,以此要求我為他帶回我父親的墨寶。於是,我央求父親作了這副波瀾壯闊的海水畫作為回贈公爹的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