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身边事」春熙路又现唐宋街坊遗址!与江南馆街相似

​​

「成都身边事」春熙路又现唐宋街坊遗址!与江南馆街相似

「成都身边事」春熙路又现唐宋街坊遗址!与江南馆街相似

城守街考古发掘现场

「成都身边事」春熙路又现唐宋街坊遗址!与江南馆街相似

「成都身边事」春熙路又现唐宋街坊遗址!与江南馆街相似

保存最为完好的道路

「成都身边事」春熙路又现唐宋街坊遗址!与江南馆街相似

「成都身边事」春熙路又现唐宋街坊遗址!与江南馆街相似

出土器物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早在唐宋时期,成都地标之一的春熙路就已经车水马龙、比肩继踵。5月31日,春熙路旁,城守街一处考古工地面貌逐渐清晰,街道纵横交错、排水系统“盘根错节”,这与两百多米外的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风格颇为相似。

街边商铺鳞次栉比 一间“铺子”有12平米

唐代李肇撰《唐国史补》记载了唐明皇开元年间至唐穆宗长庆年间“剑南道地方土贡为宫廷御用美酒”。在《旧记》曾记载,唐明皇时,著名道士叶法善曾“引帝至成都,市酒于富春坊”。唐玄宗成都买酒,给这个富春坊盖上一层神秘面纱。

根据资料显示,富春坊就在春熙路、大慈寺一带,江南馆街街坊遗址用考古资料证明了这里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是成都的商业中心。城守街唐宋街坊遗址的发掘,则让富春坊的面貌更加清晰。

群光广场旁的城守街,两边是高楼林立,一处工地被围了起来,里面大大小小的探方已被清理出来。从上个月开始,这里就开始进行紧张的考古发掘,经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专家鉴定,这里主要是街坊遗址,时间从晚唐五代一直延续到了南宋。

不过,在考古发掘之前,建筑工地的施工人员就已经在施工过程中对部分遗址造成了破坏,所幸及时的发掘,让这些城市脉络“浮出水面”、渐渐清晰。

进入考古工地,6间房址的遗址清晰暴露在地面上,这种12平米左右的房屋,不难让人联想到,前店后坊的功能分区,临街一侧商人叫卖吆喝,后面工人赶制着商品。泥土中,夹杂着古代成都人的生活器具,其中以碗为主,还有一些瓶、香炉、盏等,以及一些钱币。不过,这些都是琉璃厂、磁峰窑等本地窑厂烧制的,其中地砖都是统一烧造,规格一致。

道路宽1.45米 当时春熙路已寸土寸金

遗址中,一段保存最为完好的道路,砖块竖立铺设呈现出W的纹路,和普通平铺的石板相比,这种砖砌道路坚固耐用,反复使用、人来人往,至今难见断纹。

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工地现场负责人江涛介绍,这段道路修建于南宋早中期,宽只有1.45米,目前揭露的长度有49米左右。在现在的人看来,一个城市的商业区,这么窄的路显得不够大气,但对于现场考古人员来说,这些道路宽度在文献中能够得到印证。

在文献中曾有记载,元蒙骑兵攻入成都后,成都城内市民开始自发组织起来,用桌椅板凳做成工事,堵住街巷,拿着木棍菜刀与蒙古骑兵展开肉搏。而要使用家具将1.45米宽的道路阻断,显然是比较轻松的。不过,考古人员也表示,这些狭窄的街道也与当时的规划设计有关系,而且当时春熙路作为城市中心,已经寸土寸金,用地也是比较紧张的。在这条主路的两侧,就是老百姓自家修的街沿,每家每户的设计风格不尽相同,建造方式也不一样。

排水沟串联春熙路 与江南馆街街坊遗址连成一片

发掘区内,砖砌排水沟随处可见,有的排水设施从晚唐五代开始修建,反反复复修了4次。沿着这些排水沟的脉络,两百多米外的江南馆街街坊遗址显然近在咫尺,根据这些排水设施的性质,考古人员推测,这里和江南馆街街坊遗址性质相仿,与旁边正科甲巷当年挖掘的排水沟一起,能够连成一片。

该遗址各类遗迹丰富,街道、房址、排水渠(城市下水道)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充分反映了唐宋时期成都已具有很高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而且这里同样也属于当年富春坊一带的商业中心。考古专家介绍,唐末名将高骈建罗城之后,成都的城市中心开始从天府广场一带发展到了春熙路一带,这里发掘的遗址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为了解春熙路片区城市的布局提供了更多的资料,这些基础设施纵横交错,属于富春坊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复原古代成都城市面貌、了解它的建筑方式、分析城市功能分区都有重要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