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札剌亦儿部落的迁徙路线

关于札剌亦儿部落的迁徙路线,史学界一直有争议,观点主要有三种:

一是“自东向西迁移”‘。

唐代末年隋朝初年,由今东北额尔古纳河流域,迁徙到现外蒙古的斡难河、怯绿连河流域,还有一部分西迁到漠北回鹘汗国附近的哈拉和林一带;

二是“从西向东迁移”。

即从漠北回鹘汗国牙帐附近的哈拉和林一带向东迁移现外蒙古的斡难河、怯绿连河流域;

三是“东西两部相向迁移”,互相融合。

既有从现在的东北额尔古纳河流域向西迁徙到现外蒙古的斡难河、怯绿连河流域,也有从漠北回鹘汗国牙帐附近的哈剌和林一带向东迁移现外蒙古的斡难河、怯绿连河流域。

蒙元时期札剌亦儿部落的迁徙路线

主流观点认为,札剌亦儿部落属于较早西进的“室韦-鞑靼部落”。笔者也认为自东向西迁徙的观点,比较符合史料记载及相互印证,比较符合从森林狩猎向草原游牧过渡,从纯粹的依靠自然、靠天吃饭向游牧养殖、自给自足过渡,追逐更适宜生存环境的规律。

关于“室韦”,《旧唐书》记作“蒙兀室韦”,《新唐书》记作“蒙瓦”,(唐末时)在望建河南,即今黑龙江南部。有学者研究认为:“室韦的发音其实就是鲜卑,鲜卑-森被-室韦。”按此观点,“室韦”就是鲜卑后裔了,史学界多数观点认为,室韦的主体就是鲜卑,本源是商周时代的东胡。《唐书》载,“(室韦)鲜卑之别部。”“其语言,靺鞨(he)也。”《魏书》记载,“(室韦)其语与契丹同。”故其种族的渊源,和靺鞨近,和契丹远。

蒙元时期札剌亦儿部落的迁徙路线

网络图片1

关于“鞑靼”,《五代史》记载,“鞑靼,靺鞨之遗种。本在契丹之东北,后为契丹所攻,而部族分散:或属契丹,或属渤海,别部散居阴山者,自号鞑靼。……”《黑鞑事略》记载,“黑鞑之国,号“大蒙古”。沙漠之地有蒙古山,鞑语谓银曰蒙古。女真名其国曰大金,故鞑名其国曰银。”《蒙鞑备录》记载,“鞑靼始起,地处契丹之西北;族出于沙陀别种,故历代无间。其种有三:

蒙元时期札剌亦儿部落的迁徙路线

网络图片2

曰黑,曰白,曰生(前述,生熟是中原汉人对鞑靼距汉人地域远近而言,黑白是指其面貌颜色、文明程度、生计能力而言,故生与黑白并列分类标准不明。引者注)。所谓白鞑靼者,颜貌精细。所谓黑鞑靼者,甚贫,且拙,且无能力,但知乘马随众而已。今成吉思汗皇帝及将相大臣,皆黑鞑靼也。”《古今纪要》记载,“鞑靼与女真同种,皆靺鞨之后;其居混同江者曰女真,居阴山北者曰鞑靼。鞑靼之近汉者曰熟鞑靼,远汉者曰生鞑靼。生鞑靼有二:曰黑,曰白,皆事女真。黑鞑靼至忒没真(即铁木真,引者注)叛之,自称成吉思皇帝。又有蒙古国,在女真东北。嘉定四年(辛未羊年,南宋年间,金大安三年,西夏皇建二年,光定元年,大理天开七年,西辽天禧三十四年,蒙古太祖六年,1211年,‘蒙起金衰’的野狐岭之战,发生于是年八月),鞑靼始并其名号,称大蒙古国。”

(本文源自《全球拜氏文化研究会会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