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锦绣记

CCTV9

20:05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朗朗神洲,祚传千载;

漫漫丝路,泽遗百代。

西汉起,以中国特产——丝绸运输为主的“丝绸之路”,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繁华的商贸通道,并被传颂至今。

中国丝绸制品虽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但其繁复的工艺制作并未曾全部公诸于世,不少专家学者在古墓探索中寻找蛛丝马迹仍不得果。央视著名导演徐小卉历时三年走访全球,精制人文纪录片《锦绣纪》,大胆揭秘丝绸的前世今生。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锦绣记》彰显时代匠心

可以说,这是一部美到窒息的纪录片、这是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们的赞美诗。《锦绣纪》的走红绝非偶然,很多人看到最后会落泪,不仅因为那些美丽而高超的技艺,还有那些罗纹针迹背后的故事。

锦绣纪

穿针引线,

绫罗绸缎,

丝丝皆为情意真,

织为云外秋雁行,

染作江南春水色。

——锦绣江南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绫罗绸缎 美到窒息

请输入标题 bcdef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清丽的诗词展现着古人淡然、雅致的生活。一位女子,步秋后残叶,独自走上小船,轻轻地解开了罗裙,脱去了满腹闲愁。词里提到的“罗”,便源自绫罗绸缎。除此之外,帛、锦、绡、纱、缂丝苏绣等古老、奢华的丝绸品种,《锦绣纪》中皆做了诠释。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绢是出现最早的平纹织物,手工织造工序众多,织机的每一个部件都暗藏巧机。筘控制着丝绢的宽度和密度,幅宽56公分的绢布,经线要穿过1170个筘齿,保证丝丝入“筘”。综是织机上最为重要的部分,综框上牵拉着综线,经线从综眼中穿过,综使一千多根经线编组工作。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锦的纹路更为繁复,汉代以前的锦都是经线显花,与纬线交织的是两组不同颜色的经线,交替沉浮,呈现花纹。由于经线的起落更加复杂,织机为多综多蹑,综片多达100以上,一根经线会穿过多个综片,综片管理着经线的运动程序。到了宋代,宋锦在织造前已将经线沉浮的程序储存于花本,织造时纬线依图穿插,一个人在上面拉花,一个人在下面投梭,共同完成编织。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奢侈手工点缀生活时尚

请输入标题 bcdef

手工制品最能显示出匠人的功力、对艺术的理解和自身情感,其中蕴含的人情和质感是流水线生产难以复制的,这在手工丝绸制品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作为丝绸的发源地,养蚕缫丝、经纬编程、挑花结本、提花织锦等繁复多样的技艺凝结了千代匠人的智慧。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丝织高手周家明就在自家的小织造坊里,探寻古代丝织技术的奥秘,终于在无意中制造出马王堆出土过的四经绞罗,回复了失传千年的丝织技艺。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与周家明一同出现的,还有国家级非遗宋锦织造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她讲述如何用残片复原出,断织上百年的菱格四合如意锦。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精妙的织技催生绝美的锦缎,范冰冰的戛纳龙袍、张静初的孔雀礼服、周韵的云锦礼服等手工华服,在巴黎、纽约、米兰等国际时装周上秒杀各大国外奢侈品牌,绽放出耀眼夺目的中国色彩,珍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丝绸手工艺品更是不胜枚举。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除了云锦、蜀锦、苏绣等驰名中外的丝绸制品,蚕丝多面的可塑性还衍生出绡、缂丝、莨绸等材料,为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无限可能。荷塘泼墨不再是文房四宝的绝对领域,梁雪芳用针线将荷“成、住、坏、空”的一生集于《荷韵》;姚建萍大气柔美的刺绣肖像《英国女王》丰富了国礼的可选项;而苗族的劳动者则用缤纷多彩的围腰寄托生活的希望,赋予整个民族更多特色和风采。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丝路传播国际文化

请输入标题 bcdef

4700年前,丝织品奇迹般地诞生于中国,在漫长的岁月沉淀中,它们早已升华为文化的载体,在父母和子女间解读着传承的意义。风筝大师张克杰组织的老年风筝队,打算做个百鸟朝凤,但老伙伴们的相继离世逐渐让他灰了心,儿子张建民却用手工丝绢制成风筝,在父亲的九十大寿上替他实现了愿望。云锦的贵重,让织工周双喜望而却步,织锦多年家里却没留下一幅云锦,女儿结婚收到的云锦礼服是单位对他最好的褒奖。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还有苏绣界的“猫王”余福臻,绣猫五十年,多幅作品被国家外交部送给国外领导人,终于在退休之后,为自己的儿子绣制第一只猫作为礼物。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不仅在中国,桑蚕和丝织技艺的对外传播派生出多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寄托着不同人群的情感。伊朗丝毯古朴雅致,伊朗人吃饭工作等日常活动都在丝毯上完成;泰国蒙空风格多变,承载着泰拳手对君王师父的敬重和对父母的牵挂。远古的天虫辗转多国之后,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载体,助推中国成为世界文化的领军者。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锦绣纪》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用匠人的情感填充,透露出中国古典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适时适地的应变性。该片一改艺术的“高冷”印象,以纪录片的形式拉近古代与现代、山村与国际、文化与生活的距离,用一幅幅瑰丽多彩的金丝锦缎,铺陈出跨时空的大格局视听盛宴。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作为一个兴趣爱好者来说,《锦绣纪》内容很全,很适合作为一部启蒙专用纪录片。

看完了这一部,已经可以对丝织工艺产生基本的框架了,再看其他的纪录片也是在其上延伸或者是加深。

其二,是其虽然知识性丰富,但却不乏趣味性。

《锦绣纪》的讲述方式是通过一个一个的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情节,节奏转换不生硬,没有填鸭式的灌输知识。

而是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述,外加感情升华恰到好处,不知不觉就能看完一集。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云锦

外国的大礼服上基本都是同一个色系的颜色,但是云锦的颜色很跳,黄色和紫色、红色和绿色这些明度和色相完全不同的颜色都会同时出现在一块锦上,但却琳琅满目,异常好看。

中国人从古代就有这种色彩驾驭力。云锦的追求是逐花异色,花的纵向横向排列都在变化,老艺人把这叫做跑马看妆花,妆花的配色要浓而不重、艳而不俗,巧妙的运用色晕的装饰。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云锦的贵重不仅由于织造的繁复,还因为在其中会使用真正的孔雀毛和金箔锤制成的金线

锦绣纪里面还有很多古今对比。

复原了马王堆中的四经绞罗的周家明,他织着豪华的布料,但仍旧在小厂房里贫穷着。这就是现在手工业的现状,匠人们很多时候只能孤独的和古代的聪明人对话。

苏州多桥,古代的织工会站在桥上等待着被雇佣。而现在会手工织机技术的织工又变为难得的技术人才,他们骑着电动自行车经过前辈们站过的桥。

古今的对比中,我们能对古代有畅想,对现代有期许。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苏绣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今日看点」纪录片《锦绣记》—一首中华丝织工艺匠人的赞美诗

苏绣是个极细的活,绣小猫飘动的毛用线三十二分之一,需要将一根线劈出三十二分之一的粗细,这个就叫做劈丝。

《锦绣记》横跨中国历史,纵览古今中外,是一场对丝织锦绣的追根溯源。这个纪录片像是一篇散文,洋洋洒洒三个小时下来,开启了一个宏大的丝织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