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锦鲤的“墨”到底有何不同?

锦鲤的墨虽然名称一样,但因品种的不同所以墨的来源也不同,因此墨的颜色和形成方式也都不同。那我们就来说说不同来源、不同的墨吧。

如绯写、黄写般的硬墨是属于真鲤墨质的一种。桃太郎的改良导入的是带有真鲤系统的石和松之助,本来是想让鱼巨型化,让瘦长的松之助长出体高变得壮硕有分量,但这种改良却让墨质变得狂野,甚至出墨的位置大小都无法预测。这种墨质看起来既不像绯写、黄写般的硬墨,也不是大正三色既有的墨,反而有点像昭和三色身上的锅墨,在亮度上不如青墨那么亮丽。

不同品种锦鲤的“墨”到底有何不同?

导入真鲤后的松之助三色的墨质确实变得像昭和三色的墨质,没光泽且会跑,但是为什么又与昭和三色中的硬墨不太一样呢?这是一种育种,繁殖者只留养想要的墨质的个体,累代筛选繁殖的结果,所以墨质不好的硬墨没出现在松之助身上应该比较合理吧!

不同品种锦鲤的“墨”到底有何不同?

松之助大正

另外大正三色和昭和三色选别留养时的方法也不一样,昭和三色选别时留养的是黑子,而大正三色选别时则是淘汰全黑的鱼,因此留养鱼的墨质及边际会较倾向浅黄系的墨质(只是这种墨质中带着真鲤的野性)。石和在十几二十年前常常会在宣传广告中刊登一种很像五色的变种鱼(推测是加入真鲤血生产时的副产品),这些个体中常常有昭和三色的硬墨。

不同品种锦鲤的“墨”到底有何不同?

五色的地体是没有光泽的真鲤体色,加入真鲤系统的松之助个体可见到墨质边际不佳且有芝麻斑,所以在这种改良中,硬墨的个体是有出现,只是都没被留存下来。有些系统的昭和三色和白写在幼鱼时期也会有真鲤般体色的墨,但成长后,这种假墨会退掉,继而浮现出漂亮的墨质。不过石和的变种鲤都是三岁的个体了,地体的颜色应该是不会再退了。这些个体石和当初在选别时为何会留下?可能是用来观察作对照用的吧!通过此例子可说明,在加入真鲤血统的育种改良过程中,接近真鲤的地体和墨质的子代是会出现的。

不同品种锦鲤的“墨”到底有何不同?

桃太郎三色这种带野性的墨是好是坏见仁见智,但是有一个大前提:大正三色的欣赏重点是灵魂却是光泽,没有光泽的墨斑,就算位置再好,墨斑再凝聚大块,都非上品。

大正三色是从浅黄而来,墨也是从浅黄而来,这也说明为何大正三色的墨斑与昭和三色的不同,会有蓝色光泽(浅黄的基础体色)。这种墨的本质和从真鲤或乌鲤身上遗传到墨质的昭和三色是不同的,光泽感当然也不同,昭和三色就算墨再好也不会有蓝影的隐墨,这是因为墨本质上的不同。

不同品种锦鲤的“墨”到底有何不同?

所以带真鲤血统的大正三色的隐墨通常是灰黑或灰褐色,和墨斑来自浅黄的大正三色的蓝色隐墨有很大的差别。可以说,带青色的墨未必没有真鲤血统(带真鲤血统的后代也有青墨的个体,如果要选就要选这种墨质的个体),但是灰黑或灰褐色的墨就一定来自真鲤。带有真鲤血统的后代也有青墨的个体,像这种个体有时从墨的走法和整体感觉可以看出,但也有完全看不出来的个体,而这种个体才是完全改良成功的,是完成品,是高价或不卖的好鱼。

锦鲤的墨主要有三大系:浅黄系.乌鲤系及真鲤系

浅黄系的墨是带蓝光或紫光的漆墨

不同品种锦鲤的“墨”到底有何不同?

不同品种锦鲤的“墨”到底有何不同?

不同品种锦鲤的“墨”到底有何不同?

(来自浅黄的大正三色漆墨大多有前插或隐墨,且前插和隐墨会呈蓝黑色与浅黄的网目颜色相似)


鲤系乌的墨

不同品种锦鲤的“墨”到底有何不同?

乌鲤的墨是纯黑的墨(纯黑的体色与真鲤的黑褐色、铁真鲤的铁黑灰色不同)


真鲤的墨

真鲤的墨是黑褐色或黑灰色,墨较在体表,不具光泽。带有真鲤墨色(黑褐色)的大正三色在日本是不常见的,即使是桃太郎的鱼也不太容易找到,但是这种墨质的鱼在台湾的大正三色身上却出现较多。这并不是因为日本的桃太郎系不会产出这种墨质,而是因为在选别时日本业者会将这些墨质不良的鱼淘汰掉。

不同品种锦鲤的“墨”到底有何不同?

来自真鲤的墨,带黑褐色调且较表面性很像昭和三色的硬墨。如:红圈内的墨


昭和三色的墨

昭和三色的墨有来自铁真鲤的硬墨和来自乌鲤系的软墨。铁真鲤的墨是以前最早昭和三色的墨,这种墨质现在还会在真正的绯写身上看到,墨质较表面,不是从地肌底下浮现,墨质稳定不易下沈,但是墨的质地不佳,边际差且不带光泽;

不同品种锦鲤的“墨”到底有何不同?

乌鲤系的软墨从地肌底下浮现,墨质边际是完整的一片鳞,所以边际非常干净完整,完成后的墨质是纯黑的,质地好的墨会带有光泽。这种墨会因环境变化呈现不稳定的下沈或浮现,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就是松川化。


松川化的墨

不同品种锦鲤的“墨”到底有何不同?

松川化的墨质浮现顷向,最先浮现和最强势的地方都在腹部,这就是大日非常注重腹部的墨、腹卷墨的意义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