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不可或离的思维方式

学习中不可或离的思维方式

淘金(图片来自网络)

《学会提问》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叫淘金式思维,特别有道理。这种思维不同于海绵式思维,对学习内容照单全收,而是重新估量之后批判吸收。拓展开来,它不单适用于文本阅读,同样适用于各种学习活动,比如讲授、演讲、讨论、辩论、观察、演示、写作等。不管是口头上还是书面上,都应当将这种思维深置其中,成为一种习惯,甚至一种本能。换句话说,只要产生意识活动,就应当存疑求证再加以吸收运用。

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最基本形式,最需要有淘金式思维。当我们开始阅读一本专著、一篇文章甚至一条简短的信息比如微博,都不能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要不断地跟作者论争,真正淘取自己必需的知识。跟作者论争的焦点简单而言就是问三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具体来看是这样的:

首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里所说的观点并非只是作者提出的论断,而是从三个方面来综合考量之后的结论。其一是作者的立场,也就是作者是站在哪一边的?从立场出发最能得出一个人的真正意图。毛主席分析问题总是从最基本的立场出发。不管怎么掩饰,只要能看出作者的立场,其真实态度就不言而喻,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明确还是暧昧,是清晰还是含混,终归逃不过读者的眼睛。可以说,找立场有点第一性原理的味道。直指问题的本质,抓的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还能充分体会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来,哪怕作者表现得置身事外、客观公允、冷静理性,爱或恨、情或仇,都可以品尝咂摸出来。当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褪去神秘的遮罩,以真相示人后,读者理解起来哪里还会有太大的偏差呢?

学习中不可或离的思维方式

设疑(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步就是要分析为什么?也就是说作者为什么持这种态度、立场、情感?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弄明白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弄明白作者的意图,他到底想干什么?人总是因为一定的理由做出一定的行为,没有无缘无故。不管是有意识、下意识、潜意识甚至所谓无意识状态下。更何况,通过文字来表述思想更有其意图所在。所以,搞清楚作者的为人,这里指的是作者的生平、经历、学识、所处的时代以及写作时的外部环境,统统这些都对于理解作者的意图很有帮助。其实,早先的语文阅读教学经常采用这种模式,这真的是一种非常有效,抓住要点的方式,只可惜在多轮教改后,搞出整体阅读这个概念,淡化或者干脆不对作者进行分析了。事实上,由此出发,才能进一步确知作者为什么一定要读者接受他的某种观点(显要的或是隐晦的)?支持他的立场?认同他的态度?感受他的情感?这样,读者便可以察觉到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去做,对作者本人有什么好处?作者在表述观点时有没有私心,有没有夹带私货?

第三步分析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

他的推理(论证)过程有没有问题?这个过程因人而异,不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只能提出大概的问题,算是一个大致的检验框架。但万变不离其宗,按照胡适先生的意思,就是要作出三种估量:论据自身对不对?论据运用的时机和场合对不对?使用论据的人对不对?也就是用论据的这个人是不是站对了立场。掌握这三点,论证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就八九不离十了。

学习中不可或离的思维方式

海绵(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以上所说还只是求知中较为被动的一种,虽然比起全盘接受的海绵式思维已经大有进步,但求知的要点绝非一味接受,而应主动探求。要主动设疑,问在前头,贯穿始终并检验后效。这里只列出问题清单,不再一一展开。

第一、我为什么要学?是增多知识?提升才干?还是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是现实难题还是思想困境?

第二、我学什么?知识?经验?技能?思维?思想?

第三、我怎么学?记录?摘抄?记忆?理解?转化?运用?提升?

做任何事都要问意图,明确目的和目标,找准方向和路径。学习自然也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