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知識5:光與影

電影小知識5:光與影

攝影指導,簡稱D.P.,負責安排和控制電影的燈光和攝影的質量。很少有創作者會忽視電影的燈光,因為燈光能準確表達意義。

經由燈光方向和強度的變化,導演能引導觀眾的目光。但電影的燈光很少是穩定不變的,只要攝影機或被攝物稍有變動,燈光就得改變,拍電影所花費的時間大部分都耗費在調整每個鏡頭複雜的燈光。

每個鏡次,攝影師都得考慮其內部的動作,不同的色彩、形狀、質感,都會反射或吸收不等量的燈光。如果是深焦鏡頭,考慮就更復雜,因為燈光也得有深度。

另外,拍攝現場也沒有靜照攝影師能使用暗房技巧的自由度:諸如多層反差的相紙、遮光法、氣壓清潔刷、顯影的選擇、放大用的濾片等等。彩色電影中,燈光的明暗變化較不顯著,色彩會使陰影層次模糊,使影像平板化。

燈光的風格有很多種,往往與電影的主題、氣氛及類型有關。比如喜劇和歌舞片,燈光的風格就趨明亮,陰影較少佈局,常用高調的風格。悲劇和通俗局較常用

高反差的燈光風格:亮光處特別明亮,而黑暗處也相當有戲劇性。懸疑片、驚悚片和黑幫電影則趨低調風格,陰影均採用投射式,亮光也帶有氣氛。

電影小知識5:光與影

每種燈光只有一種風格,而某些影像包含不同的燈光風格,例如背景的燈光是低調,而前景中燈光卻有些高反差。一般而言,攝影棚內的燈光打法較為風格化及戲劇性,而外景燈光因為多采用自然光源,比較有自然風格。

自有人類以來,光的明暗就帶有象徵性的意義。藝術家用黑暗來象徵恐懼、邪惡、未知之事,光明則代表了安全、美德、真理和歡愉。由於這種象徵法的長久傳統,有些導演會故意將我們對明暗的期待誤導。

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中,每一個邪惡、隱晦的陰影都似乎在威脅主角的安全,然而卻沒有任何事發生,但在光天化日之下,最大的危險凌空而來,希區柯克以令人吃驚的方式扭轉了我們對光亮明暗的認知。

燈光有時也用來顛覆被攝事件。保羅·布里克曼的《保送入學》是部成長喜劇,在同類影片中往往都是年輕的主角戰勝“體制”或困難,但在這部電影中,天真的主角在遊戲中是以更偽善的方法獲得勝利的。因此部分場景是以低調燈光拍攝,暗影會壓低喜劇的調子,因而到影片結束時,我們無法確知主角的成功是反諷還是讚揚。低調攝影使喜劇更具嚴肅性——反諷及詭異。

電影小知識5:光與影

燈光既有寫實也有表現色彩。現實主義的導演喜歡用自然光,尤其是外景鏡頭。不過即使在外景,大部分導演仍得用一些燈及反光板來加強自然光,或者使太陽強光柔和些。也有導演利用感光較敏感的底片,或者特別的鏡片,完全不用人工燈光。

自然光會使影像有紀錄片的感覺,光感較粗糙不圓潤。不過也並非所有的外景燈光均顯得剛硬,比如約翰·福特和黑澤明就會利用特別的濾鏡,使外景地的光線帶有柔和浪漫的懷舊色彩。

在室內攝影時,現實主義導演喜歡利用明顯的光源如窗戶、燈架來打燈。或者,他們會用擴散式的打燈法,以去除人工化和高反差效果,簡言之,現實主義導演不喜歡用太顯著的燈光,除非該景有明顯的光源。

電影小知識5:光與影

形式主義導演則較偏向象徵性的暗示燈光,他們常常以扭曲自然光源的方式強調燈光的象徵性。比如說,從演員臉部下方打的光,即使演員臉上沒有表情,也會使其顯得陰險邪惡。同樣的,任何位於強光前面的人或物都有些恐怖的暗示,因為觀眾總會將光與“安全”相聯,任何阻擋光源者,都威脅了這種安全性。但另一方面,如果這種背輪廓光的效果是在外景,反而會帶有浪漫柔和的效果。

如果光源從臉部上方罩下,則會造成天使般的效果,這種“神蹟”般的燈效常會變得老套。至於背光,會使影像柔和優雅,愛情場面以光暈效果拍攝戀人的頭部會有浪漫的效果,背光用來強調女性的金髮最恰當。

至於聚光燈能使明暗產生激烈對比,乍看之下,這類影像顯得變形、撕裂。形式主義導演運用這種強烈的對比,營造出心理及主題上的效果。創作者亦可將光圈放大,產生曝光過度的效果,這種技巧可用來誇大情緒,使畫面的表現充滿蒼白的光,夢魘和幻想的段落常見這種處理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