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銀行力推結構性存款 接棒保本理財扛起攬儲大旗

多家銀行力推結構性存款 接棒保本理財扛起攬儲大旗

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出臺,正式宣告了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壽命的終結。然而,銀行“攬儲大戰”激戰正酣,“大將”保本理財產品一去不返之後,誰來扛起銀行攬儲的大旗?分析人士指出,結構性存款或成為銀行保本理財的理想替代品,承接部分理財需求。

多家銀行力推結構性存款 預期收益率最高達5.3%

結構性存款是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過將存款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從而使存款人在一定承擔風險的基礎上提升收益。其基本結構是“存款+期權”,收益一部分來自存款產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則與衍生品價格波動掛鉤。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5月2日在售的結構性存款產品66只,而尚在存續的相關產品則超過600只。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等近期均發行了結構性存款產品。從掛鉤的標的看,在售的結構性存款主要掛鉤利率、匯率、股票、黃金等。

掛鉤不同衍生品的結構性存款收益率也呈現較大差異,整體上看,基本在1.5%-4.5%之間浮動。在售產品中,某股份銀行掛鉤恆生指數的一款結構性存款產品最低預期收益為1.5%,最高預期收益達到5.3%。

浮動的收益和較低的收益率,使結構性存款在以往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面前並無風光可言,而如今,境地卻不同了。

一季度規模激增1.8萬億 或成保本理財替代品

新出臺的資管新規指出,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同時強調,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144.51萬億元,佔全市場募集資金總量的 83.25%。市場對中低風險的產品需求仍舊旺盛。東吳證券分析師馬婷婷指出,結構性存款或將承接部分理財需求,預計部分銀行將提前準備,主動通過發行結構性存款等方式,以防止客戶流失。

事實上,自去年底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出臺後,銀行業就已經開始未雨綢繆,加大結構性存款的發行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結構性存款產品的成本在3.6%~4%,甚至更高。”馬婷婷指出,結構性存款發行量加大,未來或將抬升銀行負債端成本,壓低銀行整體業務的利潤。曾剛則認為,加大結構性存款發行量是銀行適應市場的自主化選擇,銀行或通過其他方式增加利潤,在存款利率完全市場化之前,結構性存款的優勢將長期存在。

然而,並非所有的銀行都能夠用結構性存款替代保本理財。許多中小型銀行不具備“銀行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必須具備金融機構衍生品交易資格及能力”,無法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華寶證券分析稱,未來保本理財消失,結構性存款業務又無法開展,疊加當前銀行“負債荒”的現狀,中小型銀行將面臨較大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