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一個過兒童節的理由

給自己一個過兒童節的理由

兒童節快樂!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你,回憶兒時的夢想,擦拭蒙塵的童心。

大人的童心

給自己一個過兒童節的理由

《小王子的領悟》插圖:選擇

一個小孩在他最天真爛漫的時候,不會意識到童真的可貴。讚美童真的人,都是大人。他們歷經人世的滄桑,回過頭來,才開始見到童真的好。

所謂成長,往往是個“去童真”的過程。當童真去盡,一切都回不去了,大人才會在兒童天真的眼裡,看見童年的自己。歌頌童真,往往寄託了大人對於那永逝的童年的緬懷和感慨。

“除了緬懷和感慨,曾經滄海的人,還可以永懷童心地活著嗎?”

這是聖埃克蘇佩裡在書中,隱隱向讀者發出的大哉問。

這個問題隱藏在許多讀者都會忽略的書首獻辭裡。在那裡,聖埃克蘇佩裡說要將書獻給一位遠在法國的好朋友雷翁·維爾特。他告訴讀者,這位大人什麼都懂,就連寫給小朋友的書也懂。他還特別強調:

“要是所有這些理由還不夠的話,那麼我願意把這本書獻給曾經是小朋友的這個大人。

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朋友(可是隻有很少大人會記得這一點)。”

在正常情況下,一位作者將書獻給什麼人,是他的權利,根本不需向讀者交代。聖埃克蘇佩裡這番話,其實是說給讀者聽的,尤其是大人讀者。

他是在說,如果你想讀懂《小王子》,最重要的,是要記得自己曾經是個小朋友。為什麼呢?因為你要有一顆童心,才能理解小王子,才能像他那樣看世界。

但大人既已長大,怎麼可能還有童心?就算有,童心真的那麼重要嗎?

給自己一個過兒童節的理由

《小王子的領悟》插圖:理解之難

什麼是童心?

童心並不抽象,它就體現在書中一開始,那個六歲小男孩(即年輕時的飛機師)畫的第一幅圖。那幅畫,畫的是一條正在消化大象的蟒蛇。小孩子很滿意自己的作品,於是四處問大人看了他的圖會不會害怕,料不到大人都回答他:“一頂帽子有什麼好怕的?”

小男孩很氣餒,覺得不被理解,於是放棄了做畫家的夢想。但小男孩從此也養成一個有趣的習慣,就是每每見到大人,就“會把我一直都珍藏著的那張我畫的一號圖拿給他看,測試一下。我想知道大人是不是真的有理解能力”。 結果他總是失望而回。

這個故事作為引子,有為全書點題的意味。這幅六歲小孩的畫,象徵的是人之初最本真的童心。童心所見,是對生命最直觀最真實的把握。大人只看到帽子卻看不到蛇,因為他們已經失去那種直觀地把握真實的心。

這個故事直接呼應後來狐狸的教導:“只有用心看才看得清楚。最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這個心,我稱之為童心。飛機師和小王子一見如故,正是因為小王子能夠一眼認出飛機師畫的是“一頭在蟒蛇肚子裡面的大象”,而這大大嚇了飛機師一跳,因為他從未遇過一個人能如此直接地看到事物本相。同樣地,因為他的童心,小王子能夠輕易穿過飛機師幫他畫的箱子,看到裡面住著一頭一般人看不見的綿羊。

讀者或會說,小王子能夠看見,因為他本身就是兒童嘛。

不是的。我們不要忘記,當小王子在沙漠遇到飛機師時,他早已不是B612小行星上面那個不曾見過世面的天真小男孩。經過長時間的遊歷,他已見識過大人世界的種種,例如什麼是權力,什麼是虛榮,什麼是對金錢的迷戀,什麼是毫無反思的對職責的盲從,什麼是坐井觀天式的對世界的認知。走過這些路,小王子早已不再年輕。

小王子的了不起,是他見盡人生百態,仍然能夠保存童心

:不市儈、不世故、不算計,率性、善良、好奇,樂於信任人也敢於去馴服人,並對天地萬物有一份溫柔的感受和溫厚的感情。

在此意義上,小王子歷盡滄桑,仍然心若赤子。

為什麼小王子可以那麼厲害?在聖埃克蘇佩裡筆下,這一切好像都輕而易舉。也許小王子真的擁有某種獨特的天賦,總是可以不受別人影響,總是可以保持好奇心,也總是有勇氣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但在真實世界,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忘記了自己曾經年輕過的大人,甚至都變成自己年輕時最不喜歡的那種大人。

要恢復童心,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它要求我們在明白大人世界的各種遊戲後,甚至在跌過痛過後,仍然能夠走出來,珍惜小孩子生而具有的那些美好品質。

這些都是好東西啊,為什麼會那麼難?

給自己一個過兒童節的理由

《小王子的領悟》插圖:錢為什麼買不到朋友

首要之難,是人生並非白板一塊,不可能隨時重新來過。

人的成長,是個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我們從小時候開始,就被教導要努力做個“好大人”。好大人是怎樣的呢?要世故、圓滑、懂得保護自己,要學會務實地為自己打算,要小心翼翼跟著主流期望走。

如果人生是一幅畫,那麼我們每個人的畫布,早已在成長路上,被塗上一層又一層的濃彩,難以看到當初模樣。回首來時路,我們雖然還有兒時記憶,但卻很難回去了。

回不去,不僅是能力的問題,也是選擇的問題。

人是社會動物。我們的倫理規範,我們的意義世界,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以至我們的語言,都從社會而來。我們很難徹底遺世而獨立,很難“雖千萬人吾往矣”,因為我們需要在各種社會實踐中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可。

這種需要,往往是人積極活著的最大動力,因此我們自小就努力在考試中爭取優異成績,在工作中求取卓越表現,在人際交往中博取別人讚賞。

問題在於,這些不同領域的社會實踐,都有既定的遊戲規則,而且往往根深蒂固,保守非常。如果要在這些不同領域取得成功從而贏得他人肯定,你就必須全心全意認同這些規則,並將自己打造成最適應這些遊戲的人。

諷刺的是:你愈成功,便愈容易失去自己,因為既有的規則會將你的個性和初心磨掉。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就是大人的遊戲啊。小王子在不同星球遇到的那些很奇怪的人,不正是我們生活世界中的正常人?!

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在這種狀態下生活,甚至根本不曾意識到這些遊戲規則如何在生活中以不同方式,在最深的意義上界定、影響和支配我們的人生。

遊戲中的佼佼者,由於很少出現“認同”危機,也就不會察覺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什麼;遊戲中的失敗者,由於甚少能夠跳出遊戲之外去反思規則本身的合理性,於是往往終日自卑自憐自怨,並習慣性地將一切不幸歸咎於自己。

我們遂見到,無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都被深深鎖在主流社會界定的“社會認可網絡”,並在其中浮浮沉沉。也許只有那些深刻感受到與這個認可網絡扞格不入的人,才會實實在在體會到不自由。

這種不自由,不是外力對你的行動的直接干預,而是社會大環境對你構成的無形約束。這些約束,會限制我們生命的地平線,窒礙我們對生活可能性的想象,還會阻擋我們個性的自由發展。

這是人的存在根本的兩難。你一旦活在社會,就得受社會化所限;你的自由意識愈強,往往便愈痛苦。

給自己一個過兒童節的理由

《小王子的領悟》插圖:狐狸的心事

有什麼出路呢?

從上可見,似乎只有兩條路。要麼你一心一意與社會“和解”,無條件地跟從它的遊戲規則,並接受或忍受其後而來的種種後果;要麼你根本不在乎社會定下的框框,活在社會之外,自己肯定自己。但後面這條路實在難走,你不僅需要智慧和勇氣,還得忍受長期活在旁人無法理解的孤獨之中。

有第三條路嗎?在聖埃克蘇佩裡的構想中,小王子就是在嘗試走第三條路。

小王子沒有逃離社會或拒絕社會,而是勇敢地走向社會(告別他的小星球,進入社會認識不同的人),並在明白社會世態後,依然保存童心,依然認真地活著,依然願意真誠地建立各種馴服關係。

更為重要的是,小王子如此認真地活著,不僅是為了自己,同時也在改變世界。為什麼呢?

因為小王子活在社會之中,而不是世界之外。他改變,他身邊的世界必然跟著改變:狐狸因他而變,花園中的五千朵玫瑰因他而變,飛機師也因他而變。

即使他短暫造訪過的國王、愛虛榮的人、酒鬼、生意人、點燈人和地理學家,同樣因小王子的到來而有所不同,因為他們有機會看到另外一種活著的可能。

當社會因為像小王子這樣的人而變得好一點,人與社會之間的張力就會小一點,自由地和解的可能就會大一點。

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個體在生活中點滴的努力對世界可能產生的影響,因為我們怎樣生活,世界就會成為怎樣—無論這種轉變看似多麼微小。

小王子是否過於天真?

確實有點兒天真。許多大人雖然很喜歡小王子,但如果你問他們是否願意像小王子那樣去照顧玫瑰,那樣願意花時間去馴服狐狸,他們會立刻搖頭說不,並語重心長地補上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小王子畢竟只能活在童話裡面。”

小王子真的很天真嗎?

會不會反過來,是大人過於老成世故,過於將自己困在俗見習見之中,因而失去聆聽小王子的機會?

而人一旦完全失去童心,會不會也就失去一些至為重要的情感和價值,個人生命因而有所缺失?這是聖埃克蘇佩裡向大人提出的問題。讀過《小王子》的人,自然知道他的答案。

給自己一個過兒童節的理由

《小王子的領悟》插圖:因為小麥的顏色

好吧,有人或會說,就算童心很重要,但我們都已長大成人,還有可能返老還童嗎?

聖埃克蘇佩裡一定會說:請記住啊,童心不是要你的身體回到童年,也不是要你的心智回到童年,而是要你用心珍惜童年時曾經有過的夢想和價值。夢想和價值與年紀無關,而與我們的生活態度相關。

如果童真地活著值得嚮往,我們就必須明白,童心絕非唾手可得之物,而是人生一場不懈的領悟和修行,既需要我們對社會、對自我有深刻的認識,對什麼是生命重要之事有認真的思索,也需要我們有踐行信念的勇氣。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能捨”的智慧。

我們要見到,既想得到大人世界的諸多好處,又要能像小王子那樣本真地活著,其實存在著難以化解的張力,因為這是兩種世界觀和兩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現代人要走出孤獨疏離之境,就要學會放下過度的欲求,覓回失落已久的童心。

用狐狸的話說,只有用心,我們才能見到生命中最本質最重要的東西。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會好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