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盛澤升學舊事丨爾雅齋

憶盛澤升學舊事丨爾雅齋

憶盛澤升學舊事

現在號稱華夏第一鎮的絲綢之鄉——江蘇吳江盛澤鎮,雖然自晚清以來就有“日出萬匹,衣被天下”美譽,但解放前它只是絲綢的集散地。

盛澤在商業上雖為發達,但文化教育上相對落後,解放前只有一所私立初級中學。鎮上不少中產的家庭大都以絲綢為業,他們只想自己的孩子讀完小學,能識字、記賬、打算盤,然後去絲綢行業學生意,將來吃絲綢飯,使絲綢行業後繼有人就行了。

當時,盛澤私立初級中學每年畢業僅三四十名初中生,能繼續求學的機會只有半數,而且還得投奔他鄉。

憶盛澤升學舊事丨爾雅齋

盛澤初中生要繼續升學的,自以下幾個地方:

一、去縣城的初級師範,去蘇州“蘇高工”和“蘇工業”。這是成績好的,貧寒子弟嚮往的學校,免費或收費極低,畢業後就有飯碗,極少去蘇州報職高。

二、震澤有所私立中學,可讀高中,就是現在大有名氣的震澤中學前身,盛澤很少有人去。

三、若有至親在上海的, 則會去上海讀高中。

四、盛澤的初中生升普高,反而去鄰省的嘉興為多。這是地理上的原因也有歷史上的原因。盛澤地處江浙邊緣交界處,南行5公里就是浙江了,與以上幾處本省的相比去嘉興上高中最為方便。

嘉興有兩所完全中學:一是省立中學,二是秀州中學,都是歷史悠久頗有名氣的學校。盛澤先後兩代人同進一所嘉興學校讀書的現象蠻多。

憶盛澤升學舊事丨爾雅齋

初中畢業的成績當時好像沒有排名榜的,我自忖是在中下範圍,所以報考學校上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的,吳江與蘇州不敢望其項背,只有報嘉興。嘉興省中的報考人較多,我又自知之明地省下兩張照片和報名費,直奔秀州中學。記得為了保險起見,在進秀州中學考場之前(當時各校入學考試都是錯開的),還在震澤和嘉興新成立的農校都報了名。當時在嘉興就知兩校同時錄取了。回家商量,認為農校要吃苦,還是進秀州中學。

後來在秀州讀了一學期回家,偶然在一抽屜裡發現一張震澤育英中學的錄取通知書,可能當時我已進入秀中,家裡也不對我說了。這樣我這個蹩腳的學生居然在三所學校中選擇了秀州中學,也算是一種緣吧。當然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生源太少,而“收費低、質量高、將來找飯碗吃香”的學校又是考生擠破頭,一般的學校為維持下去,只得遵龔自珍“不拘一格”而取了。

憶盛澤升學舊事丨爾雅齋

在秀州的三年,可能是我一生中變化最大的三年。相對一生來說這三年極短,但無論在生理上、學識上這三年卻是飛速變化的,猶似蛹蛻化成了蛾。然後,長了翅膀從這裡飛了出去,飛了近半個世紀,飛了大半個中國,退休後回到故鄉,意氣風發的少年成了兩鬢斑白的老人。

前年, 我去嘉興問了多次,才算找到我的母校。她也像我一樣變得叫人認不出了,模樣依舊的只有東南角的體育館。呵!衰老到這步田地。

我的經歷,可說是生不逢時,也可說是生正逢時,退休前絕大多數時光是在亂紛紛的政治運動中度過,拿鋤頭時間多於拿筆時刻,碌碌無為地過了大半輩子,徒有知識分子之名,愧對曾培育出無數世界著名學子的母校,愧對當年老師的教導,也愧對做出成績的同窗。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悔也罷,怒也罷,都已沒有意思,還是提起筆來寫寫“孵化”我的母校,可憶可感的人與事,一來是打發退休後的寥寂,二來是算對母校感激之情。

注:配圖系網摘。文字原稿由作者黃堃生的好友陳忠民先生提供。

憶盛澤升學舊事丨爾雅齋

友情提示: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