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給百官定了條律令,千年無人敢破,清官破不了,貪官不敢破

喜歡旅遊的朋友都知道,在全國各地有很多古蹟,故宮、長城自不用說,還有很多的廟宇、樓閣,但是如果問你見過多少縣衙,你可能一時啞然。因為事實上,現存的古蹟中確實罕見完整的縣衙,那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皇帝給百官定了條律令,千年無人敢破,清官破不了,貪官不敢破

古代縣衙

要說現存的縣衙已經絕跡那也不符合實際,比如在河南就有一個4A級景區——內鄉縣衙。這處縣衙跟故宮一起名列四大官衙,一個小小的縣衙居然跟故宮並列,這又是因為什麼?其實解釋這個問題非常簡單,稀者為貴唄。這樣就又回到了前面提出的問題上來,那縣衙為什麼就這麼稀少呢?

縣衙是古代縣太爺和他的僚屬辦公的地方,從內鄉縣衙的格局來看,也是很有氣勢的,而且也沒有理由建成豆腐渣工程,照理說,應該能夠保留下來,為何全國那麼多的縣衙,留下來的幾乎為零,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緣故?

皇帝給百官定了條律令,千年無人敢破,清官破不了,貪官不敢破

宋神宗

我國民間有一句俗諺也許能解答這個疑問,這句俗顏說的是“官不修衙”,那麼又為何會有“官不修衙”之說呢?即使在當代,當官的都樂於修衙,這其中的秘密其實都不是什麼秘密,因為既有政績,又有油水,何樂不為?而古代卻偏偏會有不修衙的說法,真真讓人費解。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追溯到宋朝了。宋神宗當政期間,北宋政治疲弱,神宗意圖振興國家,重用王安石,推行新法。神宗皇上還改革官僚體制,裁減冗官。與此同時厲行節約,對各級政府的基礎建設嚴加管理,規定除了公租房和倉庫之外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必須暫時停止,連官衙的維修都要經過朝廷的批准。

皇帝給百官定了條律令,千年無人敢破,清官破不了,貪官不敢破

古代縣衙

這樣那些動不動拿百姓血汗錢搞基礎建設的官員就不敢亂動了,因為你這裡還沒動,就要向朝廷申請,等於完全置於朝廷的監督之下,不要說搞小動作從中揩油,就是真的需要建設維修,有的官員也不願給自己找麻煩。

甚至於出現這種怪現象,官衙事實上真的需要維修,縣太爺也不願打報告,因為即使獲得批准,上面撥給的經費也不會達到預算的數額,往往只批給預算的百分之七十,那缺口部分怎麼辦,縣太爺自己掏腰包唄。試問哪個縣太爺會有這麼傻?

皇帝給百官定了條律令,千年無人敢破,清官破不了,貪官不敢破

圖左和珅

上面不給,爭取贊助行不行,哪個縣裡沒有幾個土豪、財主?但是這些人,你讓他捐錢修廟行,修衙門,他還真不配合,你要是逼迫,一紙訴狀遞上去,夠你喝的。

最有意思的是朝代多次更迭,從宋到明,又從明到清,這條規矩居然繼承了下來。

清朝的和珅,貪腐是出了名的,但是他有錢藏到家裡,就是不提修衙門的事。

皇帝給百官定了條律令,千年無人敢破,清官破不了,貪官不敢破

古代縣衙

而且清朝的規定更細:但凡官衙需要修理,可以先借錢修葺,然後從官員的薪俸中慢慢扣除,並且修過的官衙必須保證十五年的質量,這個期限內出現質量問題,由官員自己出錢負責修好。

如此一來,就沒有官員幹修衙之類的傻事了,我們很少看見縣衙之類的建築也就順理成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