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師家溝 清代民居成就de“天下第一村”

汾西师家沟 清代民居成就de“天下第一村”

汾西师家沟 清代民居成就de“天下第一村”
汾西师家沟 清代民居成就de“天下第一村”汾西师家沟 清代民居成就de“天下第一村”
汾西师家沟 清代民居成就de“天下第一村”

距汾西縣城5公里處,有一座隱匿在清靜、安逸鄉村中的清代著名晉商民俗建築群——師家溝。“北觀喬家堡,南遊師家溝”,這是遊人對師家溝清代民居群恢宏氣勢、巧妙構思、獨特風格的高度讚賞。這座興於乾隆三十四年、綜合山區地形和窯洞式建築特點建造的民居群,相傳是師家四兄弟做官發達後始建。兩百多年間,歷經幾代精心修築擴張,形成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綜合體。它的建築風格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特色和山西民居特色,分為主體和附屬建築兩部分。由於建築的奇特、典雅和繁華,師家溝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

師家溝,地勢北高南低,三面環山,南邊臨溝,避風向陽。正如該村《要氏族譜》所記載:“觀其村之向陽,山明水秀,景緻幽雅,龍虎二脈累累相連,目觀心思以為久居之地面。”師家溝的形成及師家大院的聞名與師氏家族的興衰密不可分。龐大的師氏家族歷經明清兩代,發展至今已有三四百年曆史,其家族繁衍與發展經歷了從興到衰的過程。從始祖師文炳定居師家溝開始,經近百年的艱苦創業到第三代師法澤才逐漸發展壯大。當時正值乾隆盛世,封建商業經濟迅猛發展,師氏家族耕讀傳家,農商合一,兼營錢莊、當鋪,放高利貸,滾動發展,資金不斷積聚壯大,逐步躋身於晉商行列,並佔有一席之地。

師氏家族在發跡的同時,也與其他晉商一樣,用賺來的錢廣置田產、擴充家業、起房蓋屋,盡顯闊綽。歷經二百餘年,建起了佔地廣闊的豪宅大院,以顯富貴,其裝飾藝術飽浸豐富的鄉風民俗。師家溝的建築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能滿足主人對外接觸交往的要求,又能滿足一定的隱匿性、私秘性的要求,既體現了尊卑分等、貴賤分野、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男女歸位的宗法禮教,又充分顯示了建築的時代性、社會社、民族性,同時也呈現出它傳統基礎上的變異性、平衡性、保守性三種勢態。

信步師家溝,很快就被大院裡流傳下來的一個個故事所吸引。村內有一條用長方形石條鋪成的人行道,連接村內的大多數主要建築。這條路長達約1500餘米,且處處與排水道接通,以方便雨水順利排出,所以當地就有了“下雨半月不溼鞋”的說法。師家溝村依靠黃土高原的山坡溝地形態,順勢構思,設計巧妙,氣勢雄峻,在已知的北方與山西民居中,是稀世的經典版本。大院裡有傳統的四合院形式,獨到之處在於它綜合山區地形和窯洞式建築而建,出現了一些二層、三層多進四合院和三合院,從而解決了地形對擴建宅院的限制,滿足了大戶人家的居住需求,達到了氣派、寬敞的效果。師氏民居在建築形式上不同於其他明清官商常用的城堡式民居,它採用的是分散式的獨立佈局,獨立宅院有著相對的私密性。同時在整體規劃上又有共同的道路、排汙設施。附屬的油坊、酒坊及長工住房均設置於村外。整體佈局和群體組合上,有著鮮明的宗族特點。村內的主建築,有主院13座、附院31座、窯洞258孔、房屋108間,據說,每個房間又與108星宿對應,蘊含著“天人合一”的絕妙意味。

院落門前以巷道相連,狹長巷道採用傳統的月洞門分隔空間,院與院之間又巧妙相通,或走暗道,或出偏門,或上樓門與其他院落相互聯繫,可謂是“走進一家院便串全村門”。整個村落既有水平方向的空間穿插,又有垂直方向的空間滲透,充分體現出丘陵溝壑區依山就勢、窯上登樓的特點,又融入平原地帶多進四合院的空間佈局。放眼望去,整個建築群與山勢自然銜接,交融一體,層樓疊院,錯落有致,鱗次櫛比。氣勢宏偉的景觀洋溢著黃土高原的陽剛之氣,可以說是一部山地建築的經典,是耕讀文明的窯居典範。它所具有的獨特的空間處理、地形利用、窯洞民居、建築裝飾、雕刻書法等風格,在許多晉商豪宅大院中也鮮有發現。據說,師家溝還曾被國際古建築學術界認定為山區空間擴張利用建築體“天下第一村”。

師家大院文化內涵極其豐富,最值得一提的當數建築雕刻藝術,是清代鄉風民俗的集中體現。其木雕、石雕、磚雕,分別裝飾著斗拱、雀替、掛落、棟樑、照壁、柱礎石、匾額、簾架、門罩等各個方面,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僅以“壽”字為例,變化多樣的窗欞圖案多達108種。據說一是表示師家的108種生意,一是表示山西的108個縣。其雕刻之細膩,工藝之精美,匠心獨運,立意動人。

近年來,汾西縣政府和文物部門非常重視師家溝的保護和修繕工作,這座歷經百年磨礪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傳統村落,載著師家大院韻味十足的故事,正在以一個嶄新的面貌,走進人們的視野。

特約攝影 席華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