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真的要“死記硬背”嗎?

語文真的要“死記硬背”嗎?

語文真的要“死記硬背”嗎?

學習語文要記要背,這是必須的。某個時期我們為了反對死記硬背,把該記的一同拿出來反對,凡是記就是死記,凡是記就是高分低能,我們對於高分低能的批判,讓我們出現一個誤區,高分就是低能,在那一片呼聲中,開始反對死記硬背,以至於連正常的記憶的東西都拋棄了,生怕成為高分低能。這些觀念和做法確實弱化了學生對有些知識的記憶。用一種理解帶起了記憶,在那個時期有點矯枉過正。不重視記憶不僅表現在語文學科,也表現在數學等理科學科。對應該記憶的東西也不去記了。或者,兩位特級教師的本義只是強調記憶的重要,但其表述顯然不恰當,這種不恰當會造成我們對記憶的誤解。說什麼,也不能死記硬背,這與學習無益。

語文真的要“死記硬背”嗎?

理解這句話要分兩個層次。一是必須記一些東西,比如詞語,一些經典語句,甚至一些公式,需要記憶,不記憶就沒有知識積累,沒有原始的知識積累,絕對不可能做到淵博、精深。記憶是必須的。怎麼記是我們必須考慮的第二個層次。記不能“死”,背不能“硬”。死記,顯然是不理解、不明白地記,記下也無益,記下也無用。這是在方法上不對頭。怎麼記的問題一定要研究。

語文真的要“死記硬背”嗎?

即使要求學生記,也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來記。為什麼要這麼講,關於人的記憶要從科學的角度來講,記憶是有規律的,不是簡單地記憶、記住、記下。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將認知層次由低到高排序為:瞭解、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創新。但教學的順序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分析→理解→記憶→應用……。教師精闢的分析讓學生準確、全面、深刻的理解(也叫學懂),學生自己理解了叫學會,學生理解之後、學會之後,記憶就成為次要的東西,有意識的複習就會記住。但如果學生不理解,強迫記憶只是暫時記憶,既不容易記下,記下也容易忘掉,更談不上運用。這樣學的知識也就是死知識,學了跟不學沒什麼兩樣,及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

記憶也應該講科學。根據腦科學,新知識和舊知識總可以建立聯繫,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繫起來才可以長期儲存,將一個毫無聯繫的“新知識”硬塞入孩子的大腦,即使重複幾十甚至上百遍,也難勉強記下,“死記硬背”的教學是違反腦科學的。我們需要正確理解、認識記憶的問題,以科學的態度來理解“死記硬背”,不能因為強調記憶就誇大其詞,造成誤解。

語文真的要“死記硬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