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正式納入MSCI倒計時1天,全球估值凸現“窪地效應”

A股正式納入MSCI倒計時1天,全球估值凸現“窪地效應”

事件:

A股正式納入MSCI倒計時1天

觀點:

此次A股納入MSCI短期市場提振作用,中國投資者結構進一步向機構投資者轉變,金融對外開放有待進一步加深,全球估值凸現“窪地效應”。

A股正式納入MSCI倒計時1天,全球估值凸現“窪地效應”

一、短期外資流入對市場情緒有提振作用,實質影響有限

A股納入MSCI正式進入倒計時1天。 今年5月15日,MSCI官方發佈了納入MSCI中國指數最終的A股名單。其中,234只A股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納入因子佔比2.5%。加入的A股將在MSCI中國指數和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分別佔1.26%和0.39%的權重。

中國A 股納入MSCI 新興市場指數將分別對中國股票市場帶來500 億人民幣的增量資金,共計帶來1000 億的增量資金,這一資金僅限於跟蹤MSCI 的被動資金,而如果加上主動的管理資金,那麼外資入市規模會更大。

8月份以後,今年按5%納入預計將帶來1215億增量資金,按照兩步走的流程,預計6月和9月分別有約600億資金流入,這部分資金主要是以MSCI為基準的指數基金,但考慮到被動型指數基金需要按照權重把資金分別配置到 “入摩”的234只股票中,因此帶來的增量資金對於這些大市值個股而言實質影響有限。

二、投資者結構向機構投資者轉變

從亞洲新興市場的經驗來看,加入MSCI後,外資機構的持股比重顯著提升,有望提高到20%左右(中國臺灣從不足5%提高到25%,韓國從3%提高到15%)。同時外資在全市場的交易佔比也將顯著提高到25%左右(中國臺灣從3%提高到25%,韓國從3%提高到30%)。目前,A股的外資持股與交易佔比都在3%左右。

三、擴大MSCI A股納入比例,金融對外開放尤需進一步加深

加入MSCI指數體系有望加速A股國際化進程,提升A股市場成熟投資者的比重,從而對A股市場投資風格和投資環境帶來進一步優化。

2018金融開放大年,近年來海外投資者投資A股的途徑不斷豐富,目前已有的路徑包括QFII、RQFII、中港基金互認、滬港通和深港通等渠道。

但從目前納入比例來看,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仍然處於較低的開放水平,如果金融開放程度穩步加深,將持續提升MSCI的A股納入比例。若A股調整市值權重按100%納入,根據路透數據,目前全球以MSCI指數為標的的資產規模超過10.5萬億美元,97%的全球頂級資管以MSCI指數為基準。而如果加上主動的管理資金,那麼外資入市規模會更大。根據MSCI的進度,中國A股市場最終將全部被納入到新興市場指數,這將會在中長期的時間內帶來約2萬億人民幣的增量資金。

四、趨勢已經發生了改變,全球估值凸現“窪地效應”

全球發達市場平均的MSCI指數市盈率為17.60,其中美國標普500市盈率為19.10,亞洲國家的日經225和MSCI東南亞的市盈率分別為17.50和16.00,發展中國家的印度與南非市盈率均超過均值,達到22.00和17.90之高。

相比之下,MSCI中國的市盈率只有15.20,與北美、亞、非、歐相比均為最低,滬深300的估值更低,2017年僅為14倍左右。據Bloomberg測算,預計2018年MSCI中國市盈率僅13.30,作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經濟體,中國市場凸顯“估值窪地”。

表1:全球市場的市盈率對比

A股正式納入MSCI倒計時1天,全球估值凸現“窪地效應”

A股目前處於全球市場的估值窪地,市盈率遠低於國際市場。同時,A股市場外資持續流入,增配趨勢凸顯。

通過各方面對比,在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積極推動下,中國經濟表現出了超出預期的韌性,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預期也在不斷的修復;MSCI接納A股推動更多中盤板塊藍籌(價值成長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