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裂變,東北工業時代四十年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最近這兩年,每隔一段時間,“東北”就會成為刷屏互聯網的熱詞,那幽默樂天氣質的東北話總是自帶感染力,把身邊人都染成一股東北味兒。但在這背後,東北正同時經歷著工業時代四十年來的裂變與掙扎。

攝影師王玉文用鏡頭記錄了東北的工業時代,他說自己是一個從礦山走出的攝影人。從小就生活在礦區,爺爺、爸爸也都做過礦工。如果不是拿起相機,和攝影結緣,說不定他也是站在鏡頭前的普通工人。

鏡頭裡的他們樸實、忠厚,沉默、堅韌。黑色面龐上露出的白牙,白色口罩上呼吸的黑印,都是工業時代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烙印。還有從撿煤球到搞衛生的女工們,從礦山煤場到維修車間的地點轉變,四十年間,王玉文用一張張攝影作品側寫了東北工業時代的裂變。很多時候,我們總會訝異時間在人們身上究竟做出了哪些改變,其實無論文字,抑或影像,它們都是變革的忠實記錄者。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1978 年 , 遼寧阜新發電廠 , 維修冷卻塔。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1983年,遼寧撫順,龍鳳礦礦工。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1985 年,遼寧鐵嶺,採石場。

如果不是拿起相機,如果不是和攝影結緣,或許我會成為一名普通的礦工、一名真正的工人。我出生在遼寧省一個普通的礦工家庭爺爺、父親都做過礦工,我是一個真真正正的產業工人的兒子、大礦山的後代。 從小我就生活在礦區,生活在大機器的轟鳴中,生活在產業工人樸素的情感裡。祖輩們身上的忠厚、老實、執著、堅韌、熱情、善良,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靜靜地流淌在我的血液裡。這種樸素的愛,讓我形成了自己對礦山、對工業、對攝影和對生活獨特的認知和感悟。我甘心以相機為筆,盡情地書寫屬於我的那份一生揮之不去的“工業情結”。

——王玉文 作者自序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1987年,遼寧鐵嶺,採石場。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1989年,遼寧阜新高德礦,20世紀50年代的摩電車。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1995年,遼寧阜新新邱露天礦,矸子山上的撿煤女工。

那些在矸子山上撿煤的女工,帶著飯盒,撿一車煤才幾十塊錢,一個人每天只撿不到一 噸煤。那麼艱苦的環境,煤粉塵對她們傷害多大, 但她們樂觀、明事理。

——王玉文

在這段時間裡,少有像王玉文一樣的攝影家,在中國工業化時代和工業變革最重要的一個地區,遼寧老工業基地,自發地從 20 世紀 70 年代至今長期記錄工業與工業城市的關係,記錄工人在生產、生活和工業變革中的生存狀態。他頗具社會學視野的作品,成為尤為珍貴的工業時代肖像。

——趙迎新(中國攝影出版社社長)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1998 年,遼寧本鋼第一鍊鐵廠,又出了一爐鐵水。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2000 年,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礦工休息室。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2003 年,遼寧鞍鋼,工人兄弟。

——王玉文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2004年,遼寧阜新,下崗工人再就業。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2006 年,遼寧阜新平安煤礦,工人下井。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2009 年,遼寧阜新,艾友礦工人升井。

我到運輸部去拍蒸汽機車,好幾個工人從內燃機車上下來就拍我肩膀,叫我:“老王,老王。” 跟我去的那幾個攝影家都很吃驚。工人說:“老王,我告訴你,咱們上次分手時,我跟你說了吧,我是最後一天開蒸汽機車。現在我們都下崗了,那個蒸汽機車進博物館了。我們這三個人都得去考試,如果能考上就開內燃機車,考不上就到其他單位做力工了。”事隔半年我再去時,他們還在,我們一起抽菸,一起聊天。他們告訴我這回考上了,現在已經開內燃機車了。

——王玉文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2010 年,遼寧大連中遠造船廠,農民工的午餐。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2016年,遼寧本鋼,除鏽車間。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直接點擊 關鍵詞查看以往的精彩~

黑白裂变,东北工业时代四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