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批註式閱讀成為一種時髦

文 /孫業亮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提高閱讀質量,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最近我校開展了一次閱讀教學公開課,十幾節課下來,筆者發現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都採用批註式閱讀教學。學生在課堂上自行閱讀,自己註解;自我圈評,有感而發,閱讀批註交流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老師的教悄然“退居二線”。總的來看教學效果比較明顯,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誤區一:忽視差異,當放不放

由於教材編排的需要,不但單元之間的課文題材、表達方式、教學目標等存在差異,即便是同一單元的課文之間也不盡相同。有的課文側重於字詞訓練;有的重點要放在朗讀上;有的課文人文性濃一些;有的則平平淡淡。引導學生批註時,教師都要充分考慮這一點。如有位教師在執教《長征》一詩時,設計了這樣的提問:紅軍是怎樣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呢?出示:我從____ 中讀懂了紅軍戰士不畏艱難困苦,因為 ____。教師讓學生細細體會,在書本空白處寫下自己的體會。沒想到在交流時遭遇冷場。問題提出了大半天,課堂上也不見幾個學生舉手,即使回答了,內容也不著邊際。這是為什麼呢?

思考:實踐中,一些語文教師往往被批註式閱讀所展現出來的優越性所迷惑,一味地求新、求悟、求思,忽視了對文本自身的尊重。再想想看毛澤東筆下的這首七言詩,它以浪漫主義筆調,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並穿插了諸多長征片斷,理解起來很有難度,加上受知識水平和相關閱歷的制約,學生難以真正進入文本,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其實我們想一想,就知道問題在於這首詩宜“品”不宜“研”。過分挖掘反而顯得勉強生硬,不如放手讓學生多讀,並適時鏈接一些相關資料,然後再來品讀詩句,暢談感受,深化理解就順暢多了。

誤區二:缺失主旨,霧裡看花

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許多教師喜歡鼓勵學生自主、自由地走進文本,去尋找批註點進行閱讀理解,殊不知學生的著眼點往往會聚焦在一詞一句一段上;或者為批註而批註,僅將文本內容換個說法寫在空白處,甚至沒有關照全文,錯誤地解讀文本。

思考:教師在指導學生批註閱讀時,僅僅提出諸如“用心讀,認真想,靜心寫”這樣模糊的要求,是遠不夠的。學生讀什麼?從那個角度讀?批註些什麼?怎麼批註?都需要花一番工夫的。要讓學生學會反思,以便更好、更快地邁入主動學習之門。所以,教師有必要考慮先確立一個框架,讓學生的每次閱讀、批註都有明確的目的,將精讀細研的工夫用在刀刃上。嘗試引導學生對不懂的地方進行質疑批註,對重要的地方進行多層面批註,對精彩的地方進行推敲式批註。這樣的話批註閱讀的質量與效率就有了保證。

誤區三:關注失度,顧此失彼

此次公開課還有一點值得深思,在批註理解和彙報交流的環節中,師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文本的解讀、情感的挖掘上,而對錶達的方法、技巧關注不夠。

思考:好茶不品不知其味,同樣好文章不讀不知其美。課文中有的詞語意思雖不難理解,但卻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對於這樣的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聯想、揣摩、品味,挖掘其隱含意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錘鍊學生的語感,使其有所感悟。

誤區四:泛泛而談,急於求成

也許是由於“出彩”的需要。公開課伊始,不少教師就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於是學生或快速讀,或默讀,或小聲讀,一時間書聲琅琅,一會兒快速讀的學生讀完了。這時老師就讓學生停止朗讀,立刻進行師生對話。結果學生支支吾吾,茫然不知所措;或蜻蜓點水,不著邊際。思考:由於教師急於讓學生展示思維過程,不重視文本的朗讀,導致學生無所適從。即使有體驗,它會深刻嗎?讓學生體會領悟課文,絕對不能太急。首先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自主閱讀。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講書的。”學生只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中,才能讀通讀懂課文,才能對文本產生感悟、體驗。同樣,只有讓讀者親密地接觸作品和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才能對作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受。這是批註式閱讀的需要,也是閱讀課教學的關鍵所在。

批註式閱讀的確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率。但前提是,教師要系統安排,因文而異,適時適度,讓這種閱讀方法成為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助推器。

(作者單位 安徽省合肥市望龍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