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武夷山“森林人家”:闖出生態富民新路

海峽品牌雜誌社特約撰稿人 熊慎端 熊婧

核心提示:保護森林生態,增加林業附加值,武夷山市充分利用森林和生態資源,發展以“森林人家”為主的旅遊業,拓展森林養生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富民新路,讓農民真正端起致富“金飯碗”。

鄉村振興——武夷山“森林人家”:闖出生態富民新路

春光明媚的日子。83歲的哈爾濱老人管康在兒子的陪同下,正在武夷山仙店“森林人家”門口曬太陽,他說,這裡周圍空氣好,提供的食品原汁原味,讓人流連忘返,樂不思歸。

近年來,武夷山新推出的“森林人家”成為當地旅遊新亮點,而多種森林養生產品,使武夷山農民走上“不砍樹也致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鄉村振興——武夷山“森林人家”:闖出生態富民新路

保護森林生態

武夷山是烏龍茶故鄉和紅茶的發源地。近年來,武夷山市將茶產業列為主導產業,推動了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茶產業風生水起的同時,茶葉價格也一路上漲,於是,違規開墾茶山的行為便時有發生,受利益驅動,林農毀林種茶,嚴重威脅了森林生態安全。

早在2008年,武夷山市就發出通告,倡導科學開墾茶山,保護生態資源。2011年,武夷山市政府根據實際,明確禁止在風景名勝區、古漢城遺址保護區、自然保護區、九曲溪上游、地質災害危險點、基本農田、生態公益林地、集中式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等十大區域開墾茶山,在以上範圍內違規開墾茶山的,堅決整治,一律拔除茶苗,及時補種闊葉樹或馬尾松、杉樹。當時還規定,可開墾但未報批的違規開墾茶山,允許在規定期限內補辦報批手續,但要求業主按照“頭戴帽、腳穿鞋、腰綁帶”的方式進行改造,若不按時完成整改的,鄉鎮、街道可使用業主上繳的整改保證金,專項用於整改,凡不補辦報批手續, 又不進行整改的, 參照禁止開墾區處理,沒收保證金,直接拔除茶苗。

鄉村振興——武夷山“森林人家”:闖出生態富民新路

但隨著當地茶產業的繼續發展,一些人為追逐經濟利益,無視生態保護的要求,出現了將茶山偷開進限開區,有的還蠶食到禁開區,即使在適開區,也不按科學種茶的要求,將整座山“剃光”造成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帶來破壞和影響。為切實保護好良好生態環境,加快綠色發展,武夷山再次出臺茶山整治規定,自2013年起,取消適開區,對新發現的違規開墾茶山,不管處在什麼區位,堅決予以拔除茶苗,並及時補種復綠。

為進一步遏制違法違規開墾茶山勢頭,今年初,武夷山市出臺了整治“兩違”茶山行動方案,堅持生態優先,通過查處一批違規違法開墾茶山案件,懲治一批違法犯罪人員,堅決制止各類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1月18日,武夷山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公佈了《開展違規違法開墾茶山專項整治行動方案》,拉開了武夷山近年來最嚴厲、最全面整治違規違法開墾茶山行動的序幕。

市紀委、監察委緊盯環保領域違紀行為,敢於“亮劍”、敢於動真格,倒逼職能單位提升生態文明意識,主動擔負環境保護與治理責任,查處黨員幹部破壞生態環境的違紀違法行為。強化追究問責,對專項整治工作不認真、履責不力、監管不嚴、違規開墾茶山問題多發頻發、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進行責任追究。同時,通報違規開墾茶山、破壞生態環境的典型案例,各基層紀檢監察組織採取印製宣傳單入戶宣傳、製作通報流動展板等多種形式,強化對黨員幹部的警示教育,讓幹部群眾時刻認識到生態保護紅線是不可碰觸的高壓線,堅決守護綠水青山。

武夷山市政府副市長伍洲說:目前,全市共有15萬畝茶山,115個行政村中70%以上的村有茶,不少“茶廠”屬於小作坊,多年來,武夷山在提高茶葉附加值和衍生產品的開發上一直在努力。對於沒有茶山又想從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分得“一杯羹”者,我認為要把他們從只有茶葉可以致富的“獨木橋”想法中解脫出來。致富道路千萬條,種茶需要技術、資金和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條件,不可能每人都有茶山,並非沒有茶山就不能致富。伍洲說:“沒有必要走這個獨木橋。”他介紹,目前武夷山在食用菌、毛竹、旅遊等多方面都可發家致富,不僅如此,近年來,武夷山已投入300多億元,建成一大批新項目,大大滿足了人們就業致富需求。

鄉村振興——武夷山“森林人家”:闖出生態富民新路

推廣“森林人家”

嚴厲打擊違規違法開墾茶山,保護青山綠水,為武夷山發展“森林人家”旅遊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近年來,武夷山市圍繞持續打造山青、水綠、天藍的“生態綠都”,廣泛開展與林農拉家常活動,組織大批人員,走村入戶宣傳《森林法》、《土地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講明生態建設的重要性,讓市委、市政府“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家喻戶曉。

對少數鋌而走險違規開墾茶山的林農加大打擊力度, 讓林農進一步知曉違規開墾茶山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近日,武夷山各鄉鎮街道、農茶場、村居和市直單位紀檢委員、黨員幹部都簽訂了《不參與違規違法開墾茶山行為承諾書》和《違規違法開墾茶山行為自查及限期整改承諾書》。通過黨員幹部帶頭簽訂承諾書等多種形式的宣傳和教育,提高思想認識,落實好茶山整治政策,做到"長抓、長效"不反彈,一旦發現“兩違”開墾茶山現象,不管處在什麼區位,堅決予以拔除。並採取多種措施,鼓勵農民發展林下生態經濟,尤其是大力推廣以“森林人家”為主的旅遊業。

“森林人家”是指以良好的森林環境為背景,以有較高遊憩價值的景觀為依託,充分利用森林生態資源和鄉土特色產品,融森林文化與民俗風情為一體的,為遊客提供吃、住、娛等服務的健康休閒型旅遊產品。

幾年來,武夷山積極探索帶動林農與林業職工增收致富新途徑,創新推出了“森林人家”森林旅遊發展模式。目前,已命名“森林人家”特色村53個,武夷源、陶觀等21處“森林人家”已掛牌營業10年,顯現地方特色。

“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地處華東屋脊黃崗山下,景色優美,讓我們近2000多村民端起了生態旅遊的‘飯碗’。每逢春節、‘五一’、國慶等節假日,來我們‘森林人家’的遊客爆滿。”桐木村民張美敏說。跟村裡很多家庭一樣,她先前靠外出務工謀生。2015年2月,返鄉辦起麻粟“森林人家”,來訪的遊客源源不斷,讓她看到了一條靠生態旅遊脫貧的新門路。

靠著市裡幫貸的10萬元3年免息貸款,她將自家庭院修葺一新,改建了廚房、大廳和6個包廂,接待慕名來訪者,生意相當不錯。雞鴨和蔬菜都是我們自家種養的,原生態!”她哥哥負責採購兼大廚,姐姐做服務人員,全家齊上陣。客人多的時候,大廳的12桌和6個包廂都坐的滿滿的,昔日平靜的小自然村一時熱鬧起來。

碧水藍天,風景如畫,“森林人家”把砍樹人變為看山人,促進了森林資源保護。地處武夷山東部的上梅鄉是省定老區貧困鄉,之前,青壯年幾乎全部外出打工。現在,隨著生態旅遊的開發,原已遷移或外出打工的村民,又紛紛回到村裡從事生態種植、鄉村旅遊或者開店,旅遊旺季時,家家生意紅火。上梅鄉漫山遍野都是毛竹,這裡所產的竹筍,口感特別好,遠近聞名。金竹村民丁帶娣在大王山下新建的“森林人家”,以辦筍宴為特色,竹筍加工成一道道美食,令人大快朵頤,頻頻舉筷,回味無窮,每逢雙休日或長節假日,每天10多桌客人,忙得不亦樂乎,僱請的村姑累彎了腰,還有常住客,都衝著這裡的空氣、水質和原汁原味的食品而來,數著大疊鈔票,看著網銀賬號上數字不斷遞增,一家人喜笑顏開。

去年,武夷山“森林人家”共接待遊客380多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20多億元。

鄉村振興——武夷山“森林人家”:闖出生態富民新路

發展森林養生產業

武夷山是我國第四處文化與自然遺產地,森林覆蓋率達80.4%,擁有生態公益林近155萬畝,比例在全國縣級市中連續保持第一。近年來,武夷山扶持鄉村藉助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森林休閒養生產業。目前,全市有1萬多人直接從事特色經營活動,帶動社會就業5萬多人,全市森林休閒養生產值達53億元,形成了生態受保護、林農獲收益、市民遊客得健康的良性發展格局。

在武夷山五夫鎮澄溪、翁墩等村,板栗、柿子樹已成為山裡人的搖錢樹,每年秋季有上萬人次遊客前往茶果山採摘板栗、柿子。林果業不僅是澄溪等邊遠村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拉動了農家樂、鄉村民宿等其他產業的形成,提高了板栗等林果業的附加值,為農民增收致富創造了新途徑。

鄉巴佬農莊坐落自然保護區內,九曲溪畔,景觀獨特,是全市創辦較早的森林人家。店主鄭金華,是個自強不息、輪椅上唱出不屈之歌的典型。13年前,一場無情車禍改變了他的一生,醒來時,四肢健全的他,下半身已完全失去知覺,高位截癱澆滅了他心中最後一絲希望。那年,他30歲,他沒有向命運低頭,將全部積蓄投入快餐業,逐漸有了資本積累。1999年底,他發現政府大力扶持的鄉村旅遊很有潛力,就在紅星村橋頭買下茶園,經營起鄉巴佬農莊。“當時武夷山的茶葉市場很蕭條,他經營後不久,武夷茶出現了產銷兩旺的良好勢頭。現在他擁有茶園200多畝,多年來,農莊堅持鄉土特色,生意一直十分紅火,年營業額都達到150多萬元,還通過“1+X”結對共同致富模式,帶動了15戶村民共同致富。為表彰他的業績,2012年8月,國務院授予鄭金華“全國就業創業優秀個人”獎牌,他坐輪椅進人民大會堂領獎,熱淚盈眶,成為福建省7位獲此殊榮者之一。

近年來,武夷山市推廣“1+X”結對共同致富模式,即一個農家樂或“森林人家”結對多家農戶,為農家樂、“森林人家”提供配套的新鮮蔬菜、筍乾等農副產品,簽訂合同,指定銷售,種植養殖戶旺季時還可為他們提供幫工。“1+X”結對致富模式採取的是包銷制,即農戶送多少,“森林人家”包銷多少,新鮮原料如銷售不完可製成菜乾,再由“森林人家”通過電商平臺進行網絡銷售。武夷山市農家樂和“森林人家”從6年前的第一批30戶發展到如今的900多戶,與1356戶貧困戶進行結對,帶動了4500多村民致富。至2017年底,武夷山市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目前,以武夷山為龍頭的“森林人家”示範旅遊線路已成為福建省品牌,森林人家建設結出累累碩果,武夷山將繼續探索生態富民新路,苦幹實幹,久久為功,奮力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