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拿出人工智能的終極武器,小米追上華為至少要50年

文/鄭凱

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後,上帝似乎突然撥快了時鐘。我們回望過去十年的科技發展如驚鴻一瞥,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層出不窮的科技不斷刷新我們的認知,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如果說,互聯網的十年是新技術叢生,消費市場商業模式創新讓人目不暇接的的十年,那麼未來的十年很可能是技術加速融合,企業級市場業務變化加快,並走向數字化轉型的十年。

從華為此前發佈的GIV 2025來看,到2025年全球聯接總數將達到1000億,86%的企業將採用AI,並創造23萬億美金數字經濟。由此可以預見,全社會對智能化應用的需求將會爆發,在這樣的背景下,智能計算則有望成為新的基礎設施。

華為拿出人工智能的終極武器,小米追上華為至少要50年

華為服務器產品線總裁邱隆說,“企業數字化轉型正在向智能方向邁進,用戶表現出三個特徵:第一,傳統企業從通用服務器轉向智能服務器;第二,數字化轉型從封閉走向開放;第三,企業智能從單一走向異構再走向邊緣”。所以,華為會在5月31日明確了其基於“無邊界計算”戰略的智能計算業務佈局,同時推出KunLun V5和ES3000 V5服務器。

佈局智能計算,華為一直在悄然蓄力

實際上,在華為的生存法則中,有一條主線永遠沒有改變過,就是:始終以客戶的需求為中心。華為唯一的蛻變,就是對客戶始終不變。

華為拿出人工智能的終極武器,小米追上華為至少要50年

我們知道,首先人工智能的熱潮是2016年AlphaGo擊敗人類世界冠軍之後啟動的,所以2017年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工智能元年。而在這一年,華為首次提出了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基本上從整個公司的戰略上向智能化做出了明顯的傾斜。

其次,具體到華為IT產品線,很早就提出過“智 IT,慧未來”的理念。這個理念本質上,就是利用智能化去挖掘基礎設施的新價值。比如做到硬件資源池化的智能化,基礎設施雲化的智能化,以及數據智能化。以實現用IT的智能化,驅動企業業務的智能化,讓智能的IT成為創造業務價值的驅動力。

第三,華為所有的智能創新都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所以華為所理解的智能,絕不是單獨純在的,也就是說智IT不是目的,“慧未來”和“慧行業”才是目的。用“智IT”,以推動“慧政務”,“慧電信”,“慧交通”,“慧金融”,“慧零售”等等。這才是華為希望通過智能計算,去突破的未來。

特別在產品轉型方面,邱隆表示,華為提供了智能引擎,讓服務器會思考,無論是智能化的管理,智能化的診斷,智能化的部署,智能移動管理和資產管理,都可以實現全面的智能飛躍。

所以,華為並不是智能計算領域的後來者,華為所追求的也不是漫無目的去推出智能服務器的產品和方案,而是建立在客戶導向和行業需求的基礎上,從中挖掘出共性的需求,謀定而後動,不動則已,一動就是動如脫兔。

華為為什麼會提速智能計算?

近期筆者在和一些企業CIO的交流過程中發現,傳統企業對AI計算的需求正在逐漸爆發,過去主要是互聯網公司在投入和使用AI的應用,如今隨著數字世界向智能世界的轉變,行業“+智能”,開始成為企業未來競爭力的關鍵體現。

同時,很多新的產業都會因智能化產生新的商業機會,比如無人駕駛和智能家居,一旦這些產業走向成熟,勢必對智能的IT基礎設施提出新的要求。這就是為什麼華為佈局智能計算的核心原因。

另外從技術的角度看也有兩個背景原因,其一:全球數據中心在加速建設,而且規模越來越大。由於業務的快速發展,需要 IT 基礎設施具備快速部署、快速上線及便捷管理的能力,海量服務器的管理場景將變得越來越複雜,傳統運維領域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而智能化的能耗和故障管理能力能夠更好地保障業務的服務質量(SLA),並持續節省 IT基礎設施的高達20%的OPEX運營成本支出。其二:AI等新興智能業務的出現,傳統的以CPU為核心的x86 架構,不再是AI 類海量計算需求的最優選擇,基於GPU、FPGA、ASIC等多種計算能力單元的異構計算正在強勢崛起,併成為推動智能化快速發展的強勁計算力。

在我看來,華為其實早就敏銳的發現了需求的變遷,所以打造了面向全棧AI的智能雲硬件平臺,讓數據中心更加智能,這就是去年9月推出的Atlas智能雲硬件平臺。

作為華為高性能異構計算服務器的代表,它採用GPU、FPGA等異構計算資源,相比傳統x86服務器實現十倍AI性能提升,同時,通過智能調度平臺提供統一的編排調度,實現GPU、HDD、SSD資源解耦,按需提供硬件資源,關鍵還具備秒級部署能力,秒級提供邏輯服務器,大幅縮減業務部署週期。

正因為Atlas智能雲硬件平臺的出色,華為得以在很多具體應用場景下讓智能計算在行業落地。比如今年 3 月底,華為與依圖科技聯合發佈了面向平安城市、智慧園區的“全景式,超精準”人臉識別一體化解決方案。實現超過 99%的精準識別率,提供最高可達 256 路實時分析能力。

再比如,華為幫助深圳交警基於華為Atlas智能雲硬件平臺建設城市“交通大腦”,實現深圳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提高8%左右,智能輔助執法提升10倍的違章圖片識別效率。也正因為得益於顯著的創新實踐和積極的社會價值,2017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授予該項目“平安城市獎”。

全面轉向智能計算,華為是認真的

客觀的說,華為宣佈智能計算業務佈局無論是時機還是自身的積累都足夠了,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首先,智能應用必然是智能雲和智能邊緣的結合,微軟等公司在今年初也談到了相似的趨勢,所以出現了雲計算公司扎堆佈局邊緣計算的局面。而華為卻是天生的在智能雲和智能邊緣兩端都做到了出色。邱隆說,“未來雲和端的結合會越來越緊密,未來大量的AI使能在雲上,但是應用在邊緣,所以兩者的聯接必不可少,華為通過Atlas智能雲硬件平臺與智能邊緣的聯接也做到了讓智能應用快速落地的作用。”

例如,深圳交警藉助華為FusionServer 高性能視頻智能分析服務器,蒐集實時交通數據,將交通信息存儲、過濾、處理後,傳回到華為開發的交通大數據平臺,準確的提供“移動對象時空引擎”和“實時交通出行量計算”的信息,依據擁堵區域、道路和位置點等多維度數據實時擁堵分析,整體提升交通管制效率。這是一個典型的智能雲+智能邊緣的案例,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案例是2016年華為進行交付的,也就是說早在2016年華為就具備了為雲端和邊緣端同時提供智能計算的能力。

華為拿出人工智能的終極武器,小米追上華為至少要50年

其次,一切應用的基礎是好的產品,本次發佈的KunLun V5和ES3000 V5都在智能化的設計上有很多出色的升級,例如,創新的RAS2.0技術,支持故障主動預警引擎、內存智能監控和關鍵部件在線替換等高級RAS特性,可靠性媲美傳統小型機。其中,KunLun V5可以通過物理分區和邏輯分區,將多個數據庫和應用整合到KunLun,統一管理簡化運維,提升資源利用率,提高投入產出比。在開放的X86架構下,華為證明了自己有能力為所有行業提供最優秀的產品,並幫助各行各業走向智能化。

最後,華為始終秉持的標準是實踐出真知。此前,華為基於“一雲一湖一平臺”的架構,幫助各行各業客戶加速信息系統整合與共享。這個架構的核心就是將創新的IT解決方案與各行各業的實際場景相結合,切實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幫助企業客戶實現商業價值。在我看來,華為佈局智能計算的核心,並沒有發生偏移。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智能化的應用去驅動業務創新,而智能計算恰恰代表了華為在現階段為企業提供的最佳生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