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血氣不“簡單”

1

【前言】

2

【案例經過】

患者,9歲,因呼吸困難入院。5月10日9時許兒內科送檢急查血氣分析與生化八項(離子系列與腎功能)+胰腺功能標本。檢驗科相關組室接到標本後,立即開始檢測。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兩個項目均出現危急值(危急值處於嚴格監控狀態,一聽危急值大夥都比較頭疼,危急值相關流程立即啟動),結果按時報出,但是臨床醫生居然打電話質疑檢驗結果。如圖所示:

簡單的血氣不“簡單”

簡單的血氣分析不簡單——分析後檢驗解釋性註釋啟動,檢驗科人員開始核查標本,確認當日儀器狀態、質控狀況、操作人員是否規範操作等均無誤。那麼這一烏龍到底因何而起?誰又該對此負責?眾所周知,整個檢驗過程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後三大階段。既然排除了分析中因素,那會不會是分析前因素造成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查閱了相關資料,積極與臨床溝通此標本採集相關情況並諮詢了採血器材廠家。結果發現很可能是分析前干擾因素-----標本採集管的問題。目前我院臨床血氣分析採集所用標本管大致分為兩種:①自制液體肝素管②專用配套標本採集管。而該科室所用即為自制液體肝素管。

那自制液體肝素管是何方神聖?且聽我慢慢道來。自制液體肝素常規操作即:每次採樣前,先用注射器抽取大約 1ml的肝素配製液,潤滑管壁後,把多餘的肝素液推出去,再去採樣。 那這裡就存在隱患,因個人操作差異會對血液造成不同程度的稀釋,那結果顯然也就不準確。就此給臨床醫生進行解釋後,為驗證原因所在,與患者溝通後再次送檢血氣分析與生化八項標本。(這次血氣分析標本使用專用配套採集管)結果如下圖所示:

簡單的血氣不“簡單”

至此事件真相大白,原來真是採血管作祟!檢驗科拿數據說明問題,臨床醫護對此心悅誠服,簡單血氣並不“簡單”事件得到了圓滿解決,既為臨床大夫提供了準確的檢驗報告,解決了他們心中的疑惑;也體現了檢驗工作的嚴謹細緻,提高了標本的分析前質量控制。

3

【案例分析】

血氣分析:即用血氣分析儀對受試者的動脈血進行PH、 PO2和PCO2測定,同時通過儀器對HCO3-、 O2飽和度、鹼剩餘進行計算,用這些參數進行推理而獲得人體酸鹼及氣體狀況的過程。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大多數血氣分析儀都能檢測包括電解質、代謝物和血氧單元等。為了確保參數的精準測量結果,血氣分析標本採集要求及注意事項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01

採血器材的選擇:自制液體肝素抗凝劑對樣本具有一定的稀釋作用(稀釋血液中的血漿),尤其是在少量標本時更明顯。同時因為肝素具有結合鈣離子、鉀離子、鈉離子等陽離子的特性,所以會導致檢測結果偏低;如果使用固態肝素未平衡陽離子【注:其為陰離子,喜好與檢測血液中陽離子(尤其是k+、Na+、Ca2+)結合】也會導致檢測結果偏低。所以只有使用專用的採血管即全陽離子平衡固態肝素鋰血氣分析管才可以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02

採集過程要規範且順利。標本採集完畢後要充分混勻,否則會因空針注射器前端死腔內的肝素(肝素PH6.56)導致結果偏酸。採血中混入氣泡要立即排除,否則因為氣體彌散功能而使兩相中氧和二氧化碳發生交換,最終PH、PaO2升高,而PaCO2減低。

03

避免溶血與凝血。

04

標本應及時送檢,如果不能保證及時完成分析,室溫條件下放置不得超過15分鐘。否則PH、PaO2降低,而PaCO2升高。另外標本也不能在冰箱冷凍室保存,否則會因為復溫後紅細胞的溶解而造成K+結果不可靠。

05

患者應在一個安靜舒適的狀態下進行標本的採集,並保證一定是動脈血採集。

06

體溫的影響:體溫高於37°C,每增加1°C,PH降低0.015,PaCO2增加4.4%,PaO2增加7.2%;體溫低於37°C,每降低1°C,PH影響不明顯,PaCO2影響不明顯,PaO2降低7.2%。

本案中血氣分析與生化八項第一次檢測離子結果不一致,而第二次檢測結果一致。主要因素在於標本採集管的問題,即標本的分析前質量不過關,此外也暴露出相關人員對血氣標本採集的相關知識欠缺。

4

【心得體會】

檢驗的工作雖小但又至關重要。而有統計結果顯示:46%-48.2%的錯誤檢驗結果是分析前處理不當引起的。就動脈血氣分析而言,分析前處理不當造成的錯誤佔總錯誤率的74.5%。因此分析前質量的把控刻不容緩且必須嚴格執行標本採集規程。當結果出現異常或臨床醫生對檢測結果有異議時,應該多方積極聯動,共同努力,尋找出問題所在並積極處理,減少患者不必要的醫療損失與二次採集的痛苦。

5

【知識共享】

血氣分析常用肝素及各自特點:

簡單的血氣不“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