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道德經》的智慧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如何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道德經》的智慧 第七十二章

這段話的意思是:老百姓一旦不再懼怕統治者的威壓的時候,老百姓反過來威壓統治者的情形很快就會出現了。所以不要總是攪擾老百姓的生活使其不得安居,也不要破壞老百姓謀生的道路。只有不逼迫老百姓,才不會被老百姓所逼迫。有道的聖人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能夠含而不露,不隨意表現自己的能力;得道的聖人愛惜自己的名譽卻從不炫耀自己的高貴。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捨棄自我彰顯、自我炫耀,而保持自知之明、愛惜自我。

如何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道德經》的智慧 第七十二章

國君與老百姓同為一個國家的組成部分,不是對立的兩個方面,而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合則兩益,分則兩傷。所以老子明確地提出反對暴力,無論是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權利而進行的高壓暴政,還是民眾不堪壓迫而進行的反抗鬥爭,都會給本來和諧的社會造成極大的災難。很顯然,暴力是不合乎道的。所以老子在此針對統治者提出要“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真正高明的君主決不自詡高貴、自我張揚。因為“自見”或“自貴”往往要以搜刮壓迫老百姓為代價。“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只有不壓迫,才不會遭到反壓迫。這並非是一種妥協,而恰恰是一種通過被動贏取主動的聖人之道,只有“無狎”、“ 無厭”,才能做到不被民眾所厭棄,從而避免社會動盪的惡果。

如何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道德經》的智慧 第七十二章

聖人應該含威不露,擁有自知之明決不自抬身價,自恃高貴。統治者只有具有聖人的智慧,才能夠善待老百姓,不被老百姓所厭棄,這需要一種自知與知人的智慧。愛人者,人恆愛之;恨人者,人恆恨之。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自我炫耀,會為自己帶來災禍。

如何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道德經》的智慧 第七十二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