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早衰!一財資深評論員告訴你京東財報“盈利”真相

小心早衰!一財資深評論員告訴你京東財報“盈利”真相

《財經》新媒體綜編

儘管京東最近發佈的業績首度實現扭虧為盈,但是其增速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3月2日,京東公佈2016財年年報,顯示增速連續兩年加速下跌。京東2016全年交易總額(GMV)為6582億元人民幣,GMV增速在2014年為107%,2015年下跌至 84%,2016年更下跌至47%。

與去年相比,增速降幅高達44%,近乎腰斬;如果從收入角度來看,京東在此前已連續經歷了七個季度增長的下滑。從2014年4季度到上一季度,其收入增長從73%一路下滑到38%,也近乎腰斬。

小心早衰!一財資深評論員告訴你京東財報“盈利”真相

圖片來源網絡

增速持續下滑

年報顯示,京東2016年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實現淨利潤10億元人民幣。此前京東連年鉅虧,2014年虧損50億,2015年虧損達94億。

2016年京東淨利率(non-GAAP)為0.4%,2017年的目標是0到1%。雖然實現盈利,但淨利率的增長實際低於市場預期,這也是京東股價在報完業績後衝高回落的原因之一。

但盈利的核心問題並不在此。年報顯示,2016Q4京東應付賬款週期為52.6天,而2015年1季度,2016年1季度,2016年2季度,2016年3季度賬款週期分別為41.9天,46.3天,49.8天,52.1天——時間不斷延長,說明京東平均佔用供應商或商家貨款時間近兩個月。年報同時顯示,除開剝離京東金融等虧損業務的因素,京東在2016年的淨利率(non-GAAP)增長主要來自自第三方平臺毛利率的增長。

兩項數據對照觀察可見,京東第三方平臺毛利率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向商家配售貸款產品而帶來的利息收入。另一方面,京東自營平臺的傳統核心業務毛利率的增長,已開始低於市場的預期。京東只能不斷拉長對供應商貨款資金的佔用時間,以加大利用供應商與商家貨款的力度。

在3月3日的財報電話會上,劉強東甚至直接說明“我們大多數供貨商是有毛利率保護條款”,並主動放出價格戰信號。毛利率保護條款會迫使供應商和商戶提高返點,並加大對消費者的打折力度。這說明,京東本來已低於市場預期的毛利率,正越來越建立在對供應商和商戶的持續高壓基礎上,而這樣的高壓顯然還會隨著資本市場的壓力傳導而繼續增強。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京東的核心品類即3C數碼家電已遭遇行業瓶頸,持續高壓下則會加劇供應商的萎縮,進而影響到京東自營平臺的增長;對第三方商戶的高壓,也同樣影響到京東力圖拓展的第三方平臺的增長。一方面要竭力做出盈利,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拖累已經開始持續下跌的增長速度,這是京東盈利所帶來的真正問題。

“渠道模式”面臨挑戰

年報顯示,京東2016Q4的增長還有併購一號店的助力,原業務增長應該只有40%左右。

而關鍵還在於,京東3C家電業務佔比增加、核心品類交易額佔比持續削弱,目前已經不足一半。而非3C家電業務佔比持續大幅上升,2016年四個季度分別為47.8%、48.2%、51.3%和52%。這意味著,京東核心品類,即手機、家電、辦公、3C數碼等自營業務的增長已經到了瓶頸期,並出現了持續下滑。

在京東增速下滑的同時,京東3C家電業務增速下滑更為明顯。以手機為例,權威數據報告公司GFK對手機類目在2017年的預測為-0.1%的負增長,而線上手機的滲透率也已階段性觸頂,於22%至26%區間滾動。對於近一兩年線下長起來的vivo、OPPO等品牌,京東掌控力極為有限甚至面臨挑戰。

鈦媒體發出的文章則對此評論說:“在追逐非3C品類業務同時,如何確保3C品類的陣地不被競爭對手搶奪,可能是接下來京東需要考慮的問題。”

為了突破核心自營業務的增長瓶頸,京東只能選擇渠道下沉,寄望向三到六線城鎮的擴張能夠彌補一二線城市的乏力。但下沉渠道在進展緩慢的同時,還拉高了營銷、物流等費用,進一步增加下沉難度。例如2016年年初宣佈未來要在縣鎮開店兩萬家,最近已經降調到一萬家。

這也是京東近年來極力發展第三方平臺的原因。年報顯示,第三方平臺賣家數達12萬家,同比增長21%,環比增長9%。靠第三方平臺拉增長,在京東內部已是共識。由於連續兩年用力過猛,品質和服務體驗上問題不斷,去年4月京東不得不對2.2萬家商家進行清理,劉強東在分析師會議上表示服裝服飾佔被清理商家的近70%。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其第三方平臺增長帶來負面影響,也是在為盲目擴張還債。

媒體評論稱:“商超、服飾和日用品等非標商品近年來受到了京東的看重和大力支持,但一方面京東在非標產品經營方面並不具備優勢,另一方面上述品類已經是各家電商平臺角力的主要戰場,仍然需要一段長時間的投入與拼殺。”

除開核心品類的瓶頸期,京東的核心服務體驗也在進入邊際效應遞減。從對京東至關重要的物流建設數據變化可以看出,京東在物流方面的投入陷入了增速放緩和規模效應縮減的“滯漲”。

年報顯示,儘管2016年用於物流的投入超過209億元人民幣,但京東的倉庫數量只增加了43個;2016四季度京東總倉庫數量比三季度增加2個,庫容約560萬平方米,環比增長僅為2%。配送站和自提點達到6906個,環比增長2%,連續兩個季度增長率為個位數。配送能力覆蓋了2655個區縣,與上季度基本持平。

也就是說,儘管京東每季度物流費用投入增速超過50%,已經超過了京東47%的GMV增速,但指望物流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並未出現。

這即是京東增速持續下跌的基礎原因,也意味著最大的現實困難:即賴以增長的核心業務和核心物流體驗兩大護城河正在消失。

小心早衰!一財資深評論員告訴你京東財報“盈利”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