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別大戰到生育保護-女子網壇平權 從未停止腳步

本版製圖 張 繼

上海飛巴黎的航班上,我應景地挑了一部網球電影,《性別大戰》。

1973年,一場在當時的現役女球員比利·簡·金和55歲的前溫網男單冠軍鮑比·裡格斯之間的比賽,吸引了3萬多名現場觀眾、5000萬電視觀眾。而當金女士6∶4、6∶3、6∶3取勝,這場性別大戰對女子網球選手平權運動的影響,延續了45年。

現實:“媽媽”球員辛苦多了

2018法網,是小威繼2017年澳網懷孕、9月生產之後,16個月以來第一次迴歸大滿貫。NIKE在羅蘭加洛斯周圍的公交站臺買了很多廣告位,宣告“The Queen Is Back”。而小威則用一身《復聯4》“瓦坎達女王”的裝扮,為自己打氣,“可能我一直活在夢幻世界裡,我夢想成為一個超級英雄。”

小威說,懷孕生孩子,整個人都鬆散了,得快點兒把核心肌肉群練回來。而這是“媽媽球員”跟“爸爸球員”最大的不同,“在我這個年紀,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另外,在感情上也很辛苦,我很粘孩子,當然爸爸也會惦記孩子,但我真的母乳餵養了很長很長一段時間。”

生理上的限制,成為橫在媽媽球員和賽場之間的一道坎。所以,你看見費德勒、德約在當了爸爸之後依然能奪得大滿貫,你看見弗裡茨19歲就輕鬆當了爹,但球場上的媽媽球員,除了已經退役的達文波特、小克,如今的小威、阿紮倫卡,著實屈指可數。幾乎沒有女球員主動懷孕,即便小威和阿紮倫卡,也都純屬意外。

平權:網球成最佳女子運動

時光拉回到45年前,1970年的西南太平洋錦標賽,男單冠軍能拿到12500美元,女單冠軍只有1500美元。5萬美元的賽事總獎金,分給女選手的只有7500美元。這樣的不公平,逼得《世界網球雜誌》創始人、傑出女性出版商海德曼,發起聯絡比利·簡·金等9位女性球員,1美金簽約、自組聯盟。這就是WTA 的誕生,這9位冒著職業生涯被主流賽事封殺的風險,也堅持平權運動的9位女網傑出代表,也被封“Original 9(初創9人)”。

到了1973年的美網,瑪格麗特·考特和男單冠軍紐康比,都獲得了25000美元的冠軍獎金。就在這場“性別大戰”前的12天,美網率先實現了男女同酬。直到2001年澳網,2006年法網,2007年溫網,四大滿貫這才全部實現了男女平等。

或許我不應該用“才”,畢竟同樣歷史悠長、四大滿貫的高爾夫,至今沒有一點兒“男女同酬”的意向。

“男女同酬”運動的勝利,是比利·簡·金一代女網球員做出的跨越時代的貢獻,這令今日的WTA毫無爭議地發展成為最成功的女子運動,女子網球選手在“福布斯女性運動員前十”的榜單上,輕鬆佔據半數。相反,男網選手能擠進“福布斯運動員富豪榜”前100的,只有6人,前十隻有費德勒一個。難怪有些男子球員都要“小氣”地抱怨,大滿貫男子五盤三勝,跟女子三盤兩勝掙一樣多的錢,不公平。

小威:為所有職場媽媽發聲

今天的女子網球選手仍然在為爭取自身權益而努力。23屆大滿貫女單得主小威,以“媽媽球員”的身份站出來,再恰當不過。

“生育保護”的話題,因為有小威這個“GOAT(全時代最佳球員)”作為代表,迅速發酵。同為媽媽球員的阿紮倫卡倡議,不該只關注小威,希望成為惠及所有產後復出球員的政策。曾經小威的“死敵”莎娃也出來聲援:“女子運動員在這種情況下復出,需要在體能上和情感上付出很多努力。”現世界第一的哈勒普也表示:“女子球員生孩子很正常,擁有排名保護也很正常,畢竟有比網球更重要的事情。”

不管溫網最終決定如何,這是小威的一小步,是WTA所有球員的一大步。巡迴賽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未來依然不太會有球員選擇在30歲前、健康狀態下主動懷孕,但“產後保護”政策總是一個進步,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