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雖然遠叔一直都沒弄明白“天下修道、終南為冠”這句話源自何處,但對於因為隱士而聞名於天下的終南山卻一點都不陌生,廣義上的終南涵蓋了秦嶺山脈的絕大部分。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霧鎖終南,312國道藍田藍橋鎮段

古有“終南捷徑”,今有美國漢學家、作家比爾·波特《空谷幽蘭》一書的加持,讓它在紅火之餘更被不少人標榜為“隱居聖地”,“訪王維不遇”這個標題便來自《空谷幽蘭》一書中的同名文章。

我們此行藍田的主要目的是尋訪終南山東段的輞川與藍關古道,早上與各路人馬首先在藍田縣城內的蔡文姬紀念館會合。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蔡文姬塑像,藍田

一代才女蔡文姬為蔡邕之女,博學而有才辯、且妙於音律,上面的這首《胡笳十八拍》就相傳由她所作,東漢末年的動盪時代讓她飽嘗離別戰亂之苦,不僅流落匈奴,更是引出了一波三折的曲折婚姻。曹操念及蔡邕無後,以金壁從匈奴贖回,文姬歸漢之後長期生活在藍田,並終老於斯。

館內的蔡文姬生平展詳盡的講述了她一生顛沛流離的傳奇故事,整個園區最裡面的一進院落則是她的墓地,圓形的墓冢之上長滿了整齊的青草,沉默的歸漢亭站在旁邊,一片肅靜。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四面造像碑(局部),北周,蔡文姬紀念館藏

園內除了蔡文姬生平展,碑廊中的雕塑和石刻也引人注目,這裡不僅有明代輞川山水碑刻、刻有陀羅尼經經文的唐代經幢,還有北魏、北周、秦漢等時期的各種造像碑刻,仔細看來、各有味道。

作為西安後花園的藍田一直以農業為主,因為沒有現代工業的緣故,最近幾年一直在大力發展旅遊業,放置在景點的各種旅遊宣傳圖冊就幫了我們大忙,不僅有全縣景點的圖片和介紹,裡面的地圖和攻略也非常詳盡,旅遊服務水平在西安各個區縣之中絕對屬於上乘,且收效顯著。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王維手植銀杏樹,輞川

尋訪輞川是我們此行的重頭戲,從輞峪口到王維輞川別業所在的白家坪村有二十多里的路程,在唐代,王維是坐著小船走完這段路程的,如今的輞峪河雖然流水潺潺,但再也看不到能夠載舟的水流。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來到這裡,早在十幾年前我就騎自行車來過輞川,那時輞川正在修建通往商洛的高速,整條山谷灰塵滾滾,算是一次失敗的體驗。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十幾年過去,來輞川已經有了高速通達;但我們都知道,除了那棵王維手植的銀杏樹,這裡早已不是王維曾經的輞川。

各種版本的《輞川圖》與“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曾經滿足了我們對於山居和終南的無盡想象,在很多人眼裡都是最喜歡的一首詩,從而對輞川產生更真切的嚮往。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高速和山谷中的工廠遺蹟

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三線建設,讓這樣的山居景象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自然山水和軍工廠組成了新的風景,曾經的輞川二十景早已不復存在;唯一留下來的,是這棵據傳為王維手植的銀杏樹。當然,還有新立的鹿苑寺、王維墓文保碑。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王維手植銀杏與鹿苑寺文保碑

其實這棵一千多年的銀杏樹並不孤單,在它右側的土崖邊,兩棵茂盛的皂莢樹探出身子,在微風中互相打著招呼。

山邊烏雲捲過,和薄霧一起,漸漸掩蓋了穿山而過的高速公路和山谷中落敗的工廠遺蹟。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茂盛的皂莢樹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中,有我們前面介紹到的蔡文姬所作的《胡笳十八拍》,還有一首便是據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而做的古琴曲《陽關三疊》,共同傳為經典。

在這稍顯破敗的山谷裡,不知道還有沒有人會偶爾想起這些曲子,會感嘆曾經的唐時明月、鹿柴空山。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水陸庵前,下悟真寺山門與後山

午飯後,我們來到山腳下被譽為“第二敦煌”的水陸庵,聆聽主編——王新娜為我們所做的、與水陸庵壁塑和佛本生故事有關的精彩講解。

關於水陸庵的詳情,也可以點擊我們之前文章《水陸庵的秘密》閱讀。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水陸庵前殿

和廟會期間人山人海的場面完全不同,這個陰雲密佈的週六,來到水陸庵的遊客並不算多,絕大多數遊客在參觀完諸聖水陸殿之後就返回了,完全沒有注意到大殿後面會有一處安靜的院落。

院內柏樹密佈,大大小小的石頭點綴其間。在西南角的亭子裡,還可以近距離俯視崖下流過的藍水,不少常來的遊客都會到這裡閒坐休息,一解旅途的乏累。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有石頭的後院,水陸庵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靈境,水陸庵

水陸庵和下悟真寺門對門,距離不過三五十米,悟真寺有上下之分,如今的下悟真寺為2000年前後恢復建成,大雄寶殿內有長達18米的唐式風格大臥佛,每個來水陸庵的人基本都會到這裡來看看這尊大佛,我幾次前來,也都沒有例外。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臥佛,下悟真寺

水陸庵和下悟真寺緊貼著山邊,從山上飄下的雨霧已經完全覆蓋了這裡,我們此行的目標僅剩韓愈的藍關古道,面對眼前的巍巍南山,實在不忍錯過。

於是選擇走312國道到達藍橋鎮的藍關古道入口,然後再向南走,一睹古道風采。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山間瀑布,312國道藍橋鎮段

從秦漢時期一直到唐代,作為商於古道一部分的藍關古道是從帝國心臟通往南方最便捷的通道,從這裡可以直達荊楚、嶺南。

這裡也是離開長安所處的關中平原的最後一站,在那個詩人云集的璀璨時代,面對這樣的場景,或貶謫或升遷的文人墨客,總會在此抒發各自或悲或喜的心情。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過六郎關,藍關古道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是與這裡有關的最有名的詩篇,這條古道也早就超脫於“名利道”之外,更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唐詩之路。

詩人張說、張九齡、孟浩然、李白、王維、孟郊、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人都在經過此道時留有詩作,古道斯文,可見一斑。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霧中的村舍,碾子灣

走到山上雲層深處,已經處處是霧,道邊村裡的很多人家都開辦了農家樂,不僅可以吃飯住宿,奇石和木器也成為了很受歡迎的特色工藝品,對同行的夥伴們具有極強的殺傷力。

在山口的最高處,六郎關的田園風光在迷霧中若隱若現,同伴們吟誦完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濛濛細雨又重新籠罩了上來,它大概是在提醒我們,結束今天旅程的時候到了。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柴扉青瓦,六郎關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農家的院子,六郎關

終南山記:訪王維不遇

走到十二箏坡,為藍關古道拍下今天的最後一張照片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