壘起故鄉教育的磚土,潮汕教育界“僑”味濃

壘起故鄉教育的磚土,潮汕教育界“僑”味濃

李嘉誠與汕頭大學學生合影。(圖片來自汕頭大學)

今年3月,90歲的商業鉅子李嘉誠宣佈退休,稱將花更多心力在基金會的慈善事業上,其中對於教育行業的幫扶更是重中之重。

教育乃強國興鄉之本,許許多多諸如李嘉誠的潮汕僑胞,在外努力拼搏,回鄉造福桑梓,興辦教學,促使了原本地處省尾國角的潮汕祛魅蠻荒,孕育與灌溉知識與新文明。

如今在潮汕大地,無論燈紅酒綠的城市還是寧靜質樸的鄉間,都能見到一棟棟華僑捐建的學校,朗朗書聲從中傳出,蔓散四野。

100多年前,潮汕有了第一所僑校

早在1916年,潮汕地區就有僑民捐助的新式學堂。

時任泰國商會頭領,外號“二堂哥”的鄭智勇在家鄉潮安捐資建立智勇小學,招收潮汕各市縣的孩童入學,並解決孩童衣食住行等日常問題。

壘起故鄉教育的磚土,潮汕教育界“僑”味濃

泰國華僑鄭智勇。

潮州學者方海權曾寫詩讚詠他的樂善好施,曰“駟馬橋邊集葆姿,殷勤利眾等平施。翠蕊涵心輕照遍,信是南朝衍再移。”將鄭智勇類比同樣好做善事的南朝梁武帝。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華僑捐校以辦新學之風更加興盛。如著名的旅泰僑領陳耀衢興建養正、桂山兩所學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揭西 “河婆中學”。

壘起故鄉教育的磚土,潮汕教育界“僑”味濃

河婆中學。

壘起故鄉教育的磚土,潮汕教育界“僑”味濃

充滿南洋風情的教學樓。

壘起故鄉教育的磚土,潮汕教育界“僑”味濃

(以上三圖片均來自網易LOFTER)

當時揭西縣城相對貧窮,“莘莘學子,坐受失學之困,識者憂之。”當地的鄉賢為了能讓後代有更好的教育,免受貧困之苦,遠赴南洋募款,幸得僑胞慷慨解囊,4萬兩銀圓建起了迄今聲名遠揚的河婆中學。這些僑校啟蒙著潮汕鄉土的孩童,使之成為“有恆、有識”的青年。

1960年代,幾乎每個縣市都有華僑捐資興學

1930年代抗日戰爭爆發,沿海的潮汕地區淪為一線戰場,許多學校被迫遷址,潮汕地區教育事業一度處於癱瘓狀態。此時遠在南洋的華僑心繫家鄉,擔起教育的重擔,在戰火中仍然捐資辦學,捐建了普寧的興文中學、揭陽南僑中學等。

壘起故鄉教育的磚土,潮汕教育界“僑”味濃

揭陽南僑中學舊址。(資料圖)

壘起故鄉教育的磚土,潮汕教育界“僑”味濃

1939年南僑中學“大刀隊”全體隊員留影。(資料圖)

此時的僑校不斷強調“民族救亡”的思潮,在戰火中保育民族的火種,同時燃起潮汕平原的希望。

百年跌宕沉浮之後,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戰火剛熄,百廢待興,阡陌農田又回到了往日的恬靜。家鄉終歸是家鄉,南洋的僑民盼來了歸期,許多人又舉家回到了祖國,回到了需要建設的家鄉。歸僑興建了一間間中小學,以解決自己鄉里族人小孩的讀書問題。到60年代之時,潮汕地區幾乎每個縣市都有華僑捐資的學校。

學校在僑胞的幫扶下如春筍般出現,但擁有千萬人口的潮汕地區依舊地狹人稠,教育水平處於全國平均之下,萬餘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竟然無一所真正能培育高階層人才的大學。

李嘉誠:汕頭大學的成長比生意還重要

改革開放之後,兩位潮籍的香港商業鉅子——莊世平與李嘉誠合力成就了一所獨具特色的大學——汕頭大學。

壘起故鄉教育的磚土,潮汕教育界“僑”味濃

汕頭大學

壘起故鄉教育的磚土,潮汕教育界“僑”味濃

汕大圖書館

由李嘉誠先生捐資8.8億港幣修建的汕頭大學圖書館,被譽為“亞洲最美圖書館”。(圖片來自網絡)

談及潮汕地區第一所高水平大學的誕生,還有一段佳話。

已經坐擁萬貫財產的華人首富李嘉誠與銀行家莊世平是摯友,一次李嘉誠問起莊世平:“世平兄,你說,人生什麼最有意義呢?”一貫欣賞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的莊世平答道:“興學育才最有意義。像陳嘉庚先生一樣,名字和他創辦的廈門大學、集美學校聯繫在一起,這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正是莊世平的無心插柳,李嘉誠的慷慨解囊,讓潮汕大地有了培育真正棟樑之材的高等學府。

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李嘉誠依舊年年回汕頭大學,在畢業典禮給予學子們人生的感悟與鼓勵。李嘉誠也多次言及,汕大的成長比他的生意還要重要。如今李嘉誠成立的基金會對汕大鼎力資助高達80億港元(約60億人民幣),同時為了將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引入潮汕乃至中國,與世界頂級理工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洽談合作,成立了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讓潮汕更進一步與世界接軌。

一室一樓一校,過番討生的潮汕先民多半目不識丁、飽受欺凌,但他們深感後輩教育與文化命脈傳承的重要。“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拙”,也正是潮汕僑民們對教育事業的遠見與愛鄉情懷,讓後輩子孫懂得不斷學習,不愧春秋。

文章刊自【華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