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四、看地紋

繪畫中,將二維空間完全體現出來的形式,就是天與地之間的互動,這也是正面構圖賴以依託的根基。其時代不同,表現方式也不盡相同。除受繪畫藝術的影響,以及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外,陶瓷繪畫本身繪畫材料的限制,以及匠人的表達手法也是影響陶瓷繪畫藝術的主要方面。

(一)宋代:磁州窯表現地紋,比較簡明,充滿生活情趣,不考慮是落實還是空。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二)元代青花瓷器的地紋:元代青花山水人物紋的地紋上,一般都用較粗的一小段實線作地紋,彎曲延伸。在主畫面表現的地平線上,再繪上一簇葉尖向上的草。有的草如劍蘭,在主草旁,再繪上一小簇草點綴,或一棵靈芝等,三至四點綴,就形成元代青花地紋,很有特色。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三)明代青花瓷器的地紋:明代青花瓷在繪畫題材中,人物情節逐漸增多。因而,對於天地的表現也就開始更具實用化。在一般的人物構圖中,地紋和元青花差不多,也有用一筆勾畫的主線作地平線,但多不沿伸延續,就一段,而且與元代的最大區別是點綴的草、花都是很矮小、很模糊的點畫,隨意,不像元代草叢,高大人物在其中穿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明代中早期民窯青花地紋

明代的典型就是點綴,在很多時候,山石作為地紋的主景出現。明代晚期開始,出現了青花山水畫。由於山水要求意境深遠,因而地紋更加簡單了。有一筆塗抹,也有二三粗直線排列,為清代山水打下基礎。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明末天啟崇禎地紋,這時才出現沒有人物或者人物作培稱的純粹山水圖

(四)過渡時期的青花地紋:青花瓷器在明代的天啟、崇禎到清代順治時期叫做過渡時期。這時期的陶瓷生產有相對的共同特色,這一時期以人物為主題的繪畫中的地紋,有一個特別的表示方式,為漁網紋。即在人物活動的周圍,用很多V型的線條彙集成漁網一樣的紋飾,代表地紋,表示人物活動的環境,是這時期的重要特點。崇禎之前,康熙之後,就完全沒有這種地紋的繪畫風格了。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五)康熙時期的地紋:康熙青花瓷器是青花繪畫發展的最高峰,因而地紋也有特別的表現,也是特徵最明顯的時代。在山水繪畫題材的地紋表現上,所有表現的地紋,都用並列細線條排列,並逐漸減短,形成上大下小的倒三角表示地紋,也有的用幾條並列的細線,但並不很明顯的逐條變短。反映山水邊際的地平線,多用立體的峭壁表示地線。有很強的透視感,但是注意這種表現一直到民國。但是其他時代的都沒有康熙的垂壁巨大,那麼真實和陡峭。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岸邊山石用濃青花顯出水岸差別,表現出岸邊的陡硝,其他朝代沒有這硬的表現

康熙的青花和五彩花鳥山石圖案的地紋表現又是一個特點,即在山石和花叢的周圍,用無數的的小點密密地灑落在山石和花叢周圍,表示是生長在地面上。這個特點保持到雍正。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另外,在康熙青花和五彩園景的繪畫中,也有把庭園的籬笆作為主要地紋放在構圖之中表示地紋的,這從明代就有,但不如康熙時的表現規範。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康熙人物紋的地紋中,也有一種在地平上的前景中,用小的山石上點綴小草表示地紋,這在晚清也有,區別時晚清洞石是在圓滑洞石中有打叉的表現,並且山石上的花是點狀葉的叢花。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康熙五彩地紋還有一種表現方式,即用綠彩或紅彩平塗幾條地平線,然後再在線的上下點上幾點彩色圓點表示地紋是其它年代沒有的。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六)雍正陶瓷器地紋:雍正青花瓷的繪畫技術進一步提高,繪畫也從康熙的滿功滿彩到構圖精巧的文人畫意。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山水紋。山水紋的地紋、水紋已經由康熙時的並列漸短的細線條排列改變為線條漸粗,並列的線條的集合。在整個山水畫中,按山水構圖的走勢走之型交錯,形成關係構圖上的S型的無限遠的構圖。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雍正青花瓷器還有一類的地紋是在人物構圖的地平線上,平行畫上幾條線,再在線段上點無數象豆芽菜一樣的小草,表示地紋。這是雍正的特點,延續到乾隆也有極少數。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雍正粉彩的創立,為繪畫發展提供了新的天地。雍正粉彩的人物畫面中,往往用伸到畫面中間位置的傢俱或房子的一角,表示地域的室內外區別,有的房間內一般都畫很好的地磚表示地紋。這在清晚期的廣彩中也常用,但色不一樣。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七)乾隆陶瓷器的繪畫地紋:清乾隆開始,繪畫的風格逐漸有工筆畫的風格。各種繪畫表現的技法更加細膩,但是獨特的風格就減少了。青花山水上,山水紋的表現更加仔細,構圖完整,地紋的線條開始用分水的調整,表現出色調上的變化。同時,在一些外銷的山水紋瓷器上,也有繼續用並列漸短的三角表示地紋,但是一種比較機械的圖案式的表現。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在民窯上,還有簡化成用三個點圓點匯成的三角表示地紋。這個比較有特點。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在乾隆粉彩中,地紋在繼雍正之後,出現了多層批麻皴表示地紋的山石。也有用主山石表示地紋,但不是洞石,而是用帶藍色彩揉畫而成的山石,層次很好。民國時都是按這種揉畫法畫石頭。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最重要的是,從乾隆開始粉彩等彩繪人物、山水畫中,表現人物活動的地面用大面積的淺綠、蘭、黃等色大面積塗抹,表示大塊地面,這是在清乾隆和嘉慶中重要標誌,後來就很少了。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八)清咸豐、同治:在清咸豐同治的青花繪畫中,有一種最有特點的地紋是用大小不同零星的圓形鵝卵石點綴在主畫面前面,表現地紋。特別是咸豐的豆青釉西瓜罐,很有特點。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粉彩瓷器從咸豐開始地紋開始簡化,由黑彩分段畫1-2公分的小細線段,然後再在上面抹一層淺蘭綠彩,就表示地紋,或者墨點點成小花和團,再在上面加上透明的黃綠色彩。一個畫面中,有個五—六段就表示地面的完整了。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光緒粉彩的地紋有的是用黒筆平畫幾條斜線,再抹上淺綠和淺藍彩。還有一種用黒筆畫兩公分長的彈簧線條,再在上面抹上淺綠或淺藍色,很有特色,只能是光緒之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九)清光緒時的青花瓷器地紋:清代光緒時期的地紋更加簡化,一般都是一筆塗抹成地,大面積,深淺不同的藍色表示地紋,還有一種表示地紋的就是把大筆塗抹時的筆走向由上到下逐漸減少,從而使地紋如同一朵雲彩,這是光緒的特點。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光緒的青花地紋中還有用洞石表現的,這種洞石簡單草率,象兩個半園,洞石內打×,洞石上長圓形葉子的叢花,這也是光緒的特點。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十)民國以後的瓷器地紋:民國時青花山水紋的地紋很有特色,一看就知道主要是用筆,很快地斜向塗抹多條地紋,線條分水連成一片,但細看有深淺變化,最開始的起筆有圓潤的筆頭。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民國淺降彩發明後,地紋多用黑線揉畫地紋,只能是民國特色,後仿的色深,有細雜質。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再往後到建國初變成黑線條格子地,上面罩一點綠色,又有人稱之為青綠山水。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民國也在花鳥紋中,以山石作為地紋主場景,這種山石多是用藍色黑色彩,用玻璃白調好後,揉皴而成,只有雍正和乾隆有少量,但是彩上有區別。現代仿品很能掌握這種畫法,但是在色彩上一般偏黑,光亮度強,不如民國時玻璃白的油光好。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陶瓷鑑定十二講 看“紋飾”(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