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市中區集團化辦學:構建教育命運共同體

集團化辦學:構建教育命運共同體

——濟南市市中區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

智慧實踐

濟南市市中區集團化辦學:構建教育命運共同體

濟南市市中區集團化辦學:構建教育命運共同體

為實現讓老百姓的孩子家門口上好學校的教育願望,2013年,濟南市市中區踏上了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的新徵程,在全區推行教育集團化辦學,組建了首批10大教育集團,優化資源配置。2015年,應學校發展新要求,教育集團再擴容,又增加了10大教育集團,推進各集團學校深度融合。2017年,在教育集團1.0時代、2.0時代發展的基礎上,濟南市市中區開始集團化辦學3.0時代探索,全區學校集團化辦學全覆蓋,各集團學校作為“教育命運共同體”,做大做強濟南市中品質教育。

20個教育集團、4個特色聯盟、4個集團鏈帶動新建學校、城郊學校、薄弱學校共同發展,北部老城區優質資源、中部新建居住區新增資源和南部城郊地區潛力資源相互融合……5年時間,市中區的集團化辦學“做實、做大、做強”,全區累計投入專項資金6000萬元,全區6.8萬名居民子女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優質均衡、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濟南市市中區集團化辦學:構建教育命運共同體

市中區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簽約儀式

緣起:

城鄉二元結構 制約學校發展

濟南市市中區是省會濟南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金融中心。市中區教育部門領導介紹,多年來,市中教育以打造“名校雲集、名師輩出、社會滿意”的教育現代化示範區為己任,打造了一批設施先進、師資雄厚、特色鮮明、成績突出的品牌學校,教育質量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但受城鄉二元結構制約,也存在著校際間發展不均衡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市中區新建居住區配套學校大幅增加,如何高標準、高起點打造新建學校,讓群眾在搬進新家園、建設新市中的同時享受更好的教育,是市中區著力思考與研究的重要課題。

“差異就是資源,挑戰就是機遇。讓每一個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是市中教育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教育部門領導談道,“市中區有很好的教育氛圍,區政府部門對教育高度重視,舉全區之力發展教育,提出了‘教育興則全區興,教育強則市中強’的口號。我們擁有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校長和教師團隊,這些都為集團化辦學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市中區,集團化辦學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一項政府工程。涉及集團化辦學工作意見的文件由區政府部門以紅頭文件的方式印發,交流教師10%、每年專項經費由1000萬元漲至1500萬元……在行政驅動下,市中區的集團化辦學朝著縱深方向去發展。

濟南市市中區集團化辦學:構建教育命運共同體

經十一教育集團胡良鵬老師到陡溝小學交流

破冰:

集團資源均衡配置,形成共生共榮新生態

公平與質量,是教育堅守的永恆主題。濟南市市中區集團化辦學有破有立,“打破了三堵牆”,建立了三種新關係。為人才培養搭建平臺,引進頂尖教育培訓資源,巧妙採取了平臺打開與思維碰撞相結合的方式,並在資源配置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打破“三堵牆”,建立新格局

市中區集團化辦學“打破了三堵牆”:一是破除了學校之間的“資源牆”,讓校際間大範圍的人、財、物正向流動成為可能;二是理事長頭腦中的“理念牆”被打破,從帶領“一路人馬”的掌旗手成長為掌控“兵團作戰”的指揮官;三是大家觀念上保守的“思維牆”被衝破,全系統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之風。

對於校長思維牆的衝破,教育部門領導談到,校長們在破解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中成長起來,形成了高層次的思維方式:“不說不行,只說怎麼行”的積極思維,“統籌一切可以統籌”的整合思維,“於普遍之中找不同,於常規之中找關鍵”的主要矛盾思維,“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麻煩自己,方便他人”的換位思維,“凡事多問一句為什麼”的問題導向思維等。這些思維方式主導校長們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已成了習慣。

集團化辦學“打破三堵牆”的另一面是“三個建立”:集團校區間建立了新關係——呵護與傳承的母子關係、幫襯與學習的兄弟關係、競爭與合作的夥伴關係;幹部教師間建立了新情感——朝夕相處的家人、身遠心近的親人和攜手進步的友人;區域教育管理建立了新生態——從“學校管理”轉變為“集團管理”、從“學校人”轉變為“集團人”。

搭建新平臺,推動新轉型

在各類活動中,市中區還秉承“讓學生站教育中央”的理念,致力於培養“身心兩健、氣質獨特”的市中學子。藝術方面,連續4年推進全員參與的班級文化藝術節,保證每個班級的每名學生上臺展示,人人是主角。體育方面,改革運動會的參與形式,承辦第十屆全國學校體育聯盟現場展示暨研討會,展示體育課程項目25種,參加學校39所,參與學生8120人,首次涵蓋幼兒園、小學、初中三大學段。實現全區學校全員運動會全覆蓋,每次運動會每名學生至少參加三至四項體育項目,徹底改變了過去“少數人跑,多數人看”的狀態。

教育配置優化,集團資源整合

市中區集團化辦學的成功得益於4種資源優化配置方式,物盡其用,場館得以充分利用;人盡其才,人才得到超前培養;地盡其利,資源予以充分共享;人暢其流,教師實現充分交流。

第一種方式:新建校好場館+龍頭校好課程=集團活動新空間。經五教育集團理事長閻莉介紹,他們集團將萬達經緯校區的先進場地與經五路本校的優質課程結合起來,開發出了游泳、擊劍、雙語文化等多項特色課程,讓全集團(包括經八路小學、經九路小學)的孩子們都能獲得更高品質的教育,實現資源共享。

第二種方式:名校好乾部+集團薄弱校=人才培養新天地。經八路小學、育明小學等10餘所學校的校長均是經五路小學、勝利大街小學等龍頭校的副校長,履任新職後將名校的好作風、好方法帶到新單位,使學校辦學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自己也快速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優秀校長。同時,一支特別能戰鬥的教師隊伍由此帶動產生,不斷為優質教育的傳輸加碼。

第三種方式:名師好課例+互聯網技術=集團教學新形式。市中區投入4000萬元,建成區域教育城域網,全區所有學校千兆光纖全接入、錄播教室及視頻互聯互動系統全覆蓋。育英教育集團理事長黎軍介紹,過去集體教研,費時費力,現在藉助信息技術,將收錄示範性教學資源包上傳到網絡雲盤,學校教師可以隨時隨地下載學習使用,實現了名師資源、課例資源、教學資源的異地共享。

第四種方式:因校制宜的融合策略+師資精準交流=辦學水平新高度。二十七中教育集團通過派駐骨幹、聯校教研等,助推新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青出於藍而勝於藍”,2017年學業水平考試中,集團舜華學校首批畢業生中44%的學生成績超過500分,提檔率達94%,居全區第二,“一炮打響”躋身於市中一流學校之列。

“2013年,集團交流教師153人,到2016年,交流教師507人,這個數字超過了當年集團辦學目標的10%。2017年到676人,再次同比增長三分之一。教師培訓2014年是550人, 2015年1000人,到了2017年7000餘人,實現了井噴式增長。”市中區教育部門負責人說。

實驗教育集團千名學生徒步母親河

成效:

城鄉教育均衡一體化發展

市中孩子無差別就學

集團化辦學是不是削峰填谷?辦學過程中優質資源會不會被稀釋?集團校是否被“複製、粘貼”同質化?這些疑問逐漸在5年辦學實踐中得到了答案。

教育部門領導表示,集團化辦學中的龍頭學校都是經過多年沉澱的老校,學校教師都是教學骨幹能手,很多老師都可以獨當一面,能勝任教研組長、級部主任等重要崗位。“新建學校的加入,不僅不會稀釋總校資源,反而給教師提供了更大的平臺和上升空間,讓教師們在教育教學上幹勁十足。”

緯二教育集團理事長煙文英介紹,集團成立初期,“文化”就像集團“肌體”中的血液,通過組織架構的條條經絡,將“血液”中的營養,輸送到集團每個校區,到達每位教師,讓每個校區的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優秀文化的滋養。市中區各集團學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徵,同時又各有特質,百花齊放、各具風采。多樣性是集團化辦學的不二特徵。

龍頭校:

格局放大,浴火重生,破繭成蝶

經五教育集團是擁有6個校區、3所兄弟校的“大型教育集團”。為了防止“濃茶變淡”,保證名校充分發揮輻射作用,經五路小學採取了大量創新性舉措,建立起扁平管理與網絡管理交織的新型管理模式,建立了更為合理的幹部教師隊伍培養機制以及集團深度研究機制,助推了經五路小學從傳統名校向現代知名教育集團邁進。

實驗集團重點以課程建設為合作項目,讓教師在課程開發中得到成長,堅持走精品路線,創課程品牌,像學子論壇、十四歲青春禮、戲劇節、心理健康周等,都被聯盟校借鑑和推廣。其“北斗星光學院”“學院制”特色校本課程群建設,打造了更富有選擇性、整合性、多元性、探究性的課程體系。

濟南十四中學原屬於濟南實驗教育集團,在探索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與北京十一學校深度合作,構建了分層、分類、綜合、特需的課程體系。這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校,原為名不見經傳的公辦初中,在本土校長、原班教師、生源不變的情況下,實現了破繭成蝶的飛躍。2017年12月,承辦了國家基礎教育創新成果特等獎經驗分享——“育人模式創新與學校轉型實踐”現場推廣會,全國各地千餘人來學習。目前,濟南十四中學已脫胎為龍頭校,帶領其他學校共同發展。

新建校:

辦一所成一所,傳承基因,華麗蝶變

近年新建的育暉小學是市中區“以名校輻射實現教育均衡”戰略的首個試點學校。建校初期,緯二總校不僅僅將優秀幹部、骨幹教師派過去,還為校園文化投資近200萬元,“以生命溫暖生命”的核心價值觀得以彰顯,迅速成長為山東省規範化學校,成為區域內新優質學校。

泉海小學隸屬南上山教育集團。集團傾注全力,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泉海校園,投入1200萬元著力打造“親水校園”“生態校園”“文化校園”。泉海小學四(6)班張皓嘉家長激動地說:“新學校起點高,我們感覺好像享受到了比總校還超值的教育資源。”

5年中,育英中學、實驗初中、經五路小學、勝利大街小學等品牌學校“孵化”了育秀中學、經緯學校等近20所新建小區配套學校,轄區居民子女不出小區即可“上好學”。

薄弱校:

改一所強一所,整合資源,質量提升

經八路小學等老城區學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社會美譽度不高。集團化辦學為這些學校的教師和孩子們帶來紅利,擇校現象日漸減少,還出現迴流現象。

經八路小學2013年加入經五教育集團,結合自己學校文化開發了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海棠課程”體系。不僅讓學生學習國家課程所規定的內容,還形成了“品性與修養課程”“智慧與創新”“運動與意志”“審美與情趣”“體驗與責任”5個方面20多門拓展課程。

育明小學加入勝利教育集團後,教學質量得以快速全面提升。以“明雅”為核心理念,引導家委會積極參與,按照“三園”(高雅校園、活力家園、智慧學園)目標實施課程改革,打造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開展陶笛課、籃球課、圍棋課等文藝體育課程,全面發展學生綜合素質教育。

城郊校:

抓一點帶一片,向城區學校看齊

受益於龍頭校從師資到管理的全方位“傳幫帶”,以陡溝小學為代表的城郊校,實現了整體辦學水平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城郊學校的新典範,形成了新的教育品牌。

在經十一教育集團,經十一路小學與陡溝小學每年要互換三分之一師資,陡溝小學所有教師到經十一小學輪訓至少一遍。今年經十一教育集團6名學生榮獲“中國科學院小院士”稱號,其中3名來自陡溝小學。

在舜耕教育集團“生態化”教育的引領下,秀山小學的“毓秀”課程開發正在逐步實施和完善並彰顯出自己獨特的課程魅力。其中學校板球和軟式棒壘球在去年的全國比賽中均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田園課程”已經成為學校一張亮麗的名片。

城郊學校七賢中學加入二十七中教育集團後,輸入先進的教育理念、管理經驗、優質師資等資源,其合作學習已經走向全國。

自2013年以來,市中區集團化辦學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真正實現了“新建校辦一所成一所,薄弱校改一所強一所,城郊校抓一點帶一片”的改革目標。全區形成“四核四圈”優質佈局,以“育英中學、實驗初中、二十七中、十四中”為核心,“北部示範圈—中部拓展圈—南部生力圈—西部突進圈”4條優質資源帶初步形成。以價值追求奠基文化底色,以教育情懷成全生命成長,以機制創新改寫均衡方向,以課程建設推進內涵提升,“質量為本、教師為魂、均衡為基、特色為要”是集團化辦學推動教育品質提升的市中樣本。

有溫度、有品質的區域教育既贏得了群眾的口碑,也贏得了質量的獎盃。市中區在基礎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評比中榮獲2個特等獎、3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在全市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13項指標中,市中區有11項全市之冠。在2017年全區黨風政風行風民主評議中,教育部門以98.507分的成績名列行政部門序列之首。全區中小學幼兒園辦學滿意度測評家長滿意度達97.36%。區教育部門連續13年保持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展望:

向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邁進

“沒有高質量的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集團化2.0時代,市中區通過頂層設計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改革,實現全區教育集團內的孩子高品質、無差別就學。”教育部門領導說。“志無休者,雖難必易;行不止者,雖遠必臻。”當前,市中教育正朝著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目標砥礪前行,走向集團化辦學3.0時代,努力實現對教育均衡、社會公平的終極追求與美好願景。

名家點評

奮爭 智慧 境界

濟南市市中區集團化辦學:構建教育命運共同體

陶繼新

政府部門巨大的財政投入、一系列的政策保障與巨大的精神支持,既為集團化辦學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也給整個市中教育人以心靈的鼓舞與無形的力量。

教育主管部門領導不負當地政府部門的期望,積極擔起了讓全區孩子享受優質均衡教育的重任。自2013年4月拉開集團化辦學的序幕之後,市中教育人穩步而又堅定地實施了“做實、做大、做強”三步走戰略。如果說這種捨我其誰的精神令人敬佩的話,其教育的智慧同樣讓人擊節稱道:比如“差異就是資源,挑戰就是機遇”的智慧之解,便為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制約下的校際間發展不均衡問題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而獨特的母子、兄弟、夥伴組合模式,又為千差萬別的學校結成聯盟與組成集團提供了選擇的空間,從而形成了萬千風景的校際之間最佳組合。

如此種種智慧之舉,僅靠一時的想象與聰明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始終心繫百姓與鍾情教育,加之持續地實踐與深入地調研,才能讓智慧之花燦然開放。

在多次走訪區教育部門領導的時候,他們談到,正因為有了一線工作的校長與教師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市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豐碩成果,希望我多去關注。

走進學校,領略校長與教師們的精神風采,聆聽他們的心靈之聲,常常讓我激動不已。

毋庸諱言,集團化辦學對於不少校長與老師來說,經歷的不只是棄舊圖新的觀念變革,還有一個又一個從未遇到過的困難。他們多走了很多路,也吃了很多苦;不過,校長與教師們驚喜地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巨大付出與豐碩的收穫竟然是並駕齊驅的。所以,他們義無反顧、無怨無悔,錘鍊出了愈挫愈堅、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從而為其未來生命的跨越積累了豐盈的精神營養。

不管是身處優質學校還是薄弱學校的校長與老師,幾乎都具有巨大的生命潛能。可有的時候,這種潛能由於諸多原因未能生髮出來,甚至處於沉寂狀態。因為潛能的勃發,有時是需要誘因來激發的。而集團化辦學,由於有了特殊的平臺與機遇,甚至是某些常人難以逾越的困境,充分喚醒並激活了校長與教師們沉睡的潛能,從而讓他們搖曳出絢麗多彩的精神風景與智慧光華,進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市中教育精神氣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但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難,而且還享受到了破解困難與取得成功的心靈愉悅。這一群體的心理樣態,則成為市中教育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為全區未來更好的發展積蓄了更大的生命能量。

任何教育改革,人永遠是最主要的因素。有了奮鬥精神、特殊智慧與人生境界,令人欣慰的收穫也就有了“道法自然”的可能。多年來,市中教育不但摘取了眾多的教育獎項,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獲得老百姓交口稱讚的同時,也讓全區孩子享受優質均衡、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變成了現實。

濟南市市中區集團化辦學:構建教育命運共同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