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风云史

延续了千年的拜占庭帝国是怎样一种风貌?为什么说拜占庭帝国拯救了西方文明?


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特殊阶段,它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贸易在经济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和同时期封建制的西欧相比,

拜占庭帝国风云史

拜占庭是典型的中央集权体制。拜占庭具有鲜明的东方基督教特征,但又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精髓,是欧洲古典文化的“蓄水池"。正是由于拜占庭的存在,欧洲才有了后来的“文艺复兴。

拜占庭帝国是西方文明的拯救者。文章将分为三部分为您叙述关于拜占庭帝国的故事,文章有些长,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仔细阅读,第一部分中,将从时间、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你系统讲解拜占庭帝国;第二部分,将从外交政策、经济主权、权力结构三方面,为你梳理拜占庭帝国的国运线索;在第三部分我们将为你还原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的始末,分析战争成败的因素以及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时间跨度

拜占庭是罗马帝国在东方的特殊阶段。

历史上的拜占庭帝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承前启后,继承了古罗马帝国,又开启了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在时间跨度上,相当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朝,并对应同时期西欧的中世纪。

拜占庭帝国发源于公元4世纪左右,当时的罗马帝国内政、外交、经济都陷入了困境,北方日耳曼人不断入侵。为了缓解危枧、躲避入侵,罗马帝国的一位皇帝,把首都迁到了东方的君士坦丁堡,形成了后来的东罗马帝国,也就是常说的拜占庭帝国。

在原来的罗马城被攻陷、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只剩下东罗马在地中海的另一边顽强地挺立了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里,它遭到四面八方不同敌对势力的入侵,直到1453年被土其人灭亡。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东罗马人又回到西欧,带去了被拜占庭保存的古希腊、古罗马思想和精神,后来的欧洲人才又重新发现被尘封的古典文化。

二、空间

拜占庭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但疆域面积经常随着不同执政者的治理水平不断变罗马帝国在鼎盛时期,地跨亚非欧三洲,包括现在的英国、法国、德国南部、俄罗斯东部,还有中东北非等区域。拜占庭帝国继承了昔日罗马帝国的东部行省,同样地跨亚非欧三洲,整个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现今土其的伊斯坦布尔,即是君士坦丁堡的所在地。由于拜占庭领土环绕地中海,太过分散,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侵袭。在一千多年里,帝国的领土面积因不同皇帝的治理水平而变化,但总体的趋势是:随着周边文明不断崛起,拜占庭帝国的领土也不断被蚕食,疆域不断缩小。一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完全灭亡。

相比于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位于东方,所以自然承担起欧洲“东大门"的作用,为西欧抵御了大量外族入侵。比如后来兴起的阿拉伯、土其都是在欧洲的东边,它们发起的一系列冲击,首先遭受攻击的都是拜占庭帝国。但从文化传承角度上说,却也恰恰保全了欧洲文明,为西欧的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所以作说,“拜占庭拯救了西方文明"。

三、政体

相比于同时期的西欧,拜占庭是典型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世纪欧洲很黑暗"这句话,对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并不适用。因为,西欧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总体是由日曼人建立的混合政体,它的骨子里是分散割据的“部落文化"。由于各个邦国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所以在这种“部落文化"之上,教权占有很大地位。在教权和皇权的博弈中,才造成了中世纪西欧的思想钳制。

相比于西欧,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完整保存了原来罗马帝国的皇权体系,政治上保持了高度统一。在国家等级体系当中,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与中国古代类似。这种统一使拜占庭能够更有效率地调动帝国内部各方面资源,让国家有更强的能力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所以在中世纪,拜占庭是世界上的首屈一指的强国。

四、经济

贸易是拜占庭的经济命脉。

在没有枧器大工业的时代,农业是古代国家的立国之本。拜占庭帝国在这个立国之本之上,又有一点特殊情况,那就是:贸易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个特征由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

1、拜占庭远离了之前日耳曼人入侵的战场,并且凭借了天险,让整个帝国的心脏地带处于地理优势的掩护下。外部相对的和平环境,使得拜占庭的贸易能够正常进行了。

2、拜占庭帝国所占据的地理位置,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交通枢纽。君士坦丁堡所在地,连接了亚洲和欧洲,同时又控制了黑海和地中海,以及向阿拉伯地区的贸易商道,让帝国积累了大量财富。

3、在中世纪,拜占庭金币曾经是当时整个世界的硬通货,相当于现在的欧元、美元。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境内从新疆、宁夏、青海到山西、陕西,都发现过很多拜占庭金币。我们经常说的“丝绸之路",并非总是由长安通向罗马。事实上,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在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4、由于拜占庭帝国对贸易的依赖过于严重,随着后来新的外族入侵,各种贸易通道沦陷,特别是到了帝国的中晚期,贸易主权被后起的威尼斯人抢走,也让拜占庭经济遭受巨大冲击,整个帝国的衰落,呈现出几何级的加速下跌。

五、文化

拜占庭文化呈现“东西交汇"的形态,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拜占庭帝国的疆域正好“骑"在亚欧大陆交接的地方,它既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也受到了东方的影响,同时,又把这种影响向东、西两个方向不断输出。今天中东阿拉伯地区清真寺的圆顶,以及俄罗斯地区“洋葱"样式的房屋圆顶都是受到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影响。中国西安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也是受到了当时拜占庭帝国流传的基督教分支的影响,经过了当时的伊朗和中亚地区,在唐朝时就传到了中国。

中世纪的西欧古典文化荒废,拜占庭帝国却恰恰保留了欧洲曾经的古典文化。中世纪结束以后的文艺复兴,复兴的对象也正是拜占庭所保留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总体来看,拜占庭是联结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道重要桥梁。没有它,就没有西方文明,也不会有我们所见的现代世界。

六、外交策略

拜占庭的外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外交,它远远不止于纳贡、朝贡和国事礼仪。对强敌环绕的拜占庭而言,外交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它调整着拜占庭和周边民族的关系,甚至左右着帝国命运的兴衰。这种外交策略的形成,根源于拜占庭复杂的地缘政治。

拜占庭的地理形势易攻难守:中间是浩瀚的地中海,四周是虎视眈眈的强敌。帝国的全部领土几乎都是在强敌的夹缝中,围绕着地中海零零散散分布。一个行省到另外一个行省,很多时候要跨海才能过去。在极其艰难的外部环境下生存的拜占庭发展出了一套高超的外交手段。这些外交手段,概括起来是:合纵连横,类似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的外交策略。

1、拜占庭善于利用结盟增强自身实力,弥补由于多线作战导致的短板。从皇帝查士丁尼开始,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叫做“蛮族事务局"。这是一个情报机构,专门收集周边各个民族的动向,包括各个势力首领的喜好,方便在急需的时候,有针对性地收买、贿赂潜在结盟者。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处理外交事务的中央级单位。

2、拜占庭的结盟策略:尽可能多地寻找盟友,拉拢敌人的敌人。比如,在拜占庭和波斯战争中,它主动和阿拉伯人结盟给这些游牧民族的首领送去重金巩固了东方战线。在阿拉伯人再次崛起后,拜占庭又派出遣唐使,试图联合当时的中国,共同抗击新兴的阿拉伯帝国。

3、拜占庭的皇宫,永远堆砌着大量奇珍异宝,用来收买敌对势力,以及敌人的敌人。每年,都会有代表不同势力的使团,受邀来到君士坦丁堡,不仅接受金钱赏赐、游览城市风光,还能够享受包括洗浴、狩猎、观看赛车表演等一系列服务。

4、金钱、权力和地位都是拜占庭外交战场上的武器。为了怀柔和控制潜在结盟者,拜占庭也经常封官许愿。它专门针对外交形势,对帝国内部的等级进行重新设计,创造了很多在之前罗马帝国时代没有的官职,用来封赏给潜在的结盟者。

七、经济主权

拜占庭的领土几乎全都分布在地中海沿岸,这是发展贸易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它又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连接着不同文明地区。之前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拜占庭所在的东罗马却一直承担着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枢纽。

拜占庭的财政收入绝大多数都来自商业贸易中征收的关税和贸易税,这其中有名目繁多的过境税、入城税等等。拜占庭的繁荣和衰落,都和贸易息息相关,这是一条贯穿帝国始终的经济主线。

十世纪以后,诺曼人和突厥人的入侵,对拜占庭构成巨大威胁。如果仅靠自身军事实力,无法同时对付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强敌,拜占庭又打算使出以往的外交策略合纵连横,联合西欧共同抵御外敌。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主要由拉丁人和日耳曼人混合建立起的小邦国构成。这些小邦国里,实力最强的是威尼斯。拜占庭皇帝阿历克谢.科穆斯宁,把威尼斯的关税从下调到减免甚至取消,用来换取威尼斯的海军支援。他还送给威尼斯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大块殖民地,并把一些重要港口和行政部门的控制权交给威尼斯。

威尼斯之后,每当遇到麻烦,阿历克谢都再次通过出让经济主权换取支援。最后,西欧的热那亚、比萨等小邦国也先后在拜占庭获得了同样的特权。这相当于一种经济割让,也开启了西欧干涉拜占庭经济的先河,最终使拜占庭丧失了在地中海的经济主权,这是帝国走向衰落的转折占

八、军政合一的权力结构

拜占庭早期内忧大于外患,内部权力争夺比较严重,当时采取的是大区总督制。大区总督制的核心,是由中央派驻总督到地方管理行政权和司法权,目的是军政分离,防止地方割据。但拜占庭四周都是强敌,各种外族入侵不断。尤其到了七世纪以后,外患开始大于内忧,拜占庭皇帝开始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区制",即:把重要将领分派到地方,统领军事和行政大权。“军区制"的单位为“塞马州“的是由军人将领统辖地方行政单位,州的长官由皇帝直接指派。州的下面,对应到中文的翻译还有师、团、旗、县等等层级。

“军区制",原本是为了应付外敌入侵的临时措施。在希拉克略死后,帝国又不断出现新的威胁。慢慢的,这项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进一步严峻,就成了一项固定体制,一直延续到拜占庭的末期。“军区制"的建立,加强了拜占庭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加强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保障了贸易的顺利进行。它也间接增强了帝国的经济实力,把拜占庭引向了黄金时代,但也造成了地方世袭军事贵族的产生。到了帝国后期,地方军事贵族的势力越来越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导致地方上征兵都出现了困难,只能依靠外国雇佣兵,原本为了增强军事实力的“军区制"已经背离了初衷。伴随经济主权的丧失,帝国的衰落已经在所难免。

九、君士坦丁堡之战并非孤立的历史事件

为了抵御诺曼人和突厥人的进攻,拜占庭向西欧求援,引发了十字军东征。中世纪的“十字军"是一群失地农民、落破骑士和宗教狂热者,他们以“收复圣地耶路撒令"为名,在过境拜占庭时,扰乱了帝国管理秩序,甚至劫掠了君士坦丁堡。

十字军的入侵,把西欧的封建割据传统强加给了拜占庭,整个国家因为十字军四分五裂,元气大伤。之后一二百年里,拜占庭全部精力都用在收拾西欧十字军的残局。这个时候奥斯曼土其人崛起,并且不断蚕食帝国领土,到1453年前后,拜占庭已经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周围一点土地。

十、战争领导者和双方力量对比

拜占庭一方在位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是拜占庭的末代皇帝。他知道帝国已经日薄西山,不是土其人的对手,但当

土其人提出“放弃君士坦丁堡,给他一个其他城市来统治"君士坦丁十一世依然坚决拒绝。奥斯曼人的统帅是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时,年仅21岁。他的祖先曾经流传“奥斯曼之剑"的传说。因为土耳其人是游牧民族,在建立了强大帝国以后,需要在法统上取得合法性,因此,对于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志在必得。

奥斯曼围城的陆地兵力超过10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用来封锁港口的海上舰队。拜占庭这一方只有7000人,当中还有2000人是外国雇佣兵。拜占庭之所以羸弱不堪,在于之前采取的军区制,后期变成地方割据,在统一行动的土其人面前抱不成团,最后被各个击破。

十一、拜占庭的城防和奥斯曼的“秘密武器"

一位匈牙利工匠乌尔班,在战争开始以前,先来朝见君士坦丁十一世,但拜占庭拿不出足够钱供养工匠,乌尔班“跳槽"到了奥斯曼一边。得到默罕默德二世的重赏,他针对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设计出巨型火炮,虽然命中率低,但却可以批量生产,至此世界战争史揭开新的一页。

十二、拜占庭的西欧援军希望落空

拜占庭的几代皇帝,曾经试图向西欧示好,换取天主教国家的军事支援。拜占庭虽然信仰东正教,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一些分歧,但本质上他们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同一部圣经,最根本的分歧是领导权上的斗争,这种斗争一直持续到了拜占庭末期。

由于连年征战,国力衰弱,拜占庭一方已倾向于和解。拜占庭皇帝意识到:只有维持一个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才能对抗信仰伊斯兰教的土其人进攻,必须放下分歧,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但这一点在拜占庭帝国内部,并没有达成共识。拜占庭民众认为国家危亡,是很遥远的事。他们只能看到眼前利益,只关注每天祈祷、礼拜是按照什么仪式,他们认为只有东正教才是最正宗的信仰,西欧的天主教属于异端邪说,民众从心理上无法接受。所以,对皇帝的战略意图,始终不愿意去理解。这种矛盾,像在一个组织里,组织的领导人和组织里的普通参与者,接受到的信息往往是不一样的,做决策的出发点也不一样。组织越大,高层和基层的想法就越容易出现分裂,当分裂达到一定程度时候,就会影响整体发展,这些值得很多正在成长中的组织反思。

拜占庭皇帝向西方的示好态度,最终没有落到实际行动,反而加深了西欧的不信任。教皇的援军没有到,西欧其他国家又自顾不暇,最后时刻,君士坦丁十一世只能孤军奋战,独自面对强大的土其人。

十三、拜占庭内部的离心离德

在土其人攻城期间,采取了挖掘隧道的方式,其中有很多挖掘者是塞尔维亚人。他们本来应该是拜占庭帝国的同盟者,却倒戈成为了帝国的破坏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拜占庭长期以来内部的民族矛盾。

古罗马早期,罗马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都自称“罗马人"。但到了拜占庭阶段,领土面积大大缩小,主要集中在古代希腊地区,“希腊中心主义"抬头,帝国的高层希腊人拥有话语权,思想层面,整个社会也是统一的希腊文化。后加入的民族文化、习惯得不到尊重,内心的归属感不强。

拜占庭虽然早期征服了很大疆域,但并没有建立起包容的多民族文化,根源在于骨子里过度的优越感。如果把拜占庭比喻成公司,早期创始者是希腊人,始终在心理上保持强势地位,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亚美尼亚这些后来加入的,虽然对帝国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像单纯打工者,没有什么发言权。长此以往,就出现了矛盾。

在很多外来因素作用下,后来者越发人心离散。这就像很多现代公司,规模小的时候都很抱团,但规模大了,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各种想法也就开始出现。管理层,尤其是创始的核心团队,如果不注意打通新老员工之间的阶层分化,不注意笼络人心,就很容易出问题。

十四、君士坦丁堡陷落对世界的影响

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人占领,拜占庭灭亡,延续千年的罗马帝国法统彻底终结,同时也迎来了文艺复兴。一方面,拜占庭是整个欧洲古典文化的“蓄水池",当君士坦丁堡被攻破以后,曾经大量居住在拜占庭帝国境内的知识分子,纷纷涌入西欧,带去了文献、典籍,以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思想;另一方面,之前通往东方的陆上商路被阻断,欧洲人开始向西寻找新的通路,引发大航海时代的来临,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拉开了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