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轉型店一年虧損2490萬究竟是為何?

伴隨著海底撈提交IPO申請,憑藉一鍋紅湯打天下的火鍋業迎來外界關注度目光,而作為“全國連鎖火鍋第一股”的呷哺呷哺,年內股價的瘋漲自然成為被關注的企業之一。

呷哺呷哺轉型店一年虧損2490萬究竟是為何?

數據顯示,5月23日,呷哺呷哺開盤為14.4港元/股。而四年前的2014年12月17日,呷哺呷哺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當日的收盤價僅為4.48港元/股。而今年內公司股價最高達到17.5港元/股。

然而,就在人們質疑海底撈一旦上市能否複製呷哺呷哺股價暴漲之際,呷哺呷哺也遭遇著轉型的瓶頸。而且,呷哺呷哺遇轉型遇困,12家湊湊火鍋去年虧2490萬,翻檯率下降。

呷哺呷哺轉型店一年虧損2490萬究竟是為何?

與海底撈不同,1998年,呷哺呷哺在中國開創了吧檯式火鍋餐飲。主打中低消費人群,讓吃火鍋像吃快餐一樣方便。憑藉著快餐化模式、超值性價比以及高翻檯率,呷哺呷哺在“快火鍋” 領域一直佔據著領先的地位。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呷哺呷哺在全國已有748家門店,而這748家門店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城市。北京、天津、河北、中國東北地區的門店合計有553家,佔了73%。而從安徽、浙江以南的地區,呷哺呷哺並未涉足。

呷哺呷哺轉型店一年虧損2490萬究竟是為何?

值得注意的是,呷哺呷哺在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的門店數量都比2016年有所減少。北京地區減少了3家門店,而上海地區減少了4家門店。不僅如此,呷哺呷哺在上海地區的翻檯率也很低,僅為2.7倍。

呷哺呷哺轉型店一年虧損2490萬究竟是為何?

從呷哺呷哺2017年的業績來看,呷哺呷哺的營業收入增長幅度可觀。2017年,呷哺呷哺營業收入為36.64億元,比2016年同比增長32.8%。淨利潤為4.32億元,同比增長15.9%。

不過,2017年,呷哺呷哺的翻檯率比2016年有所下降是不爭的事實。

呷哺呷哺轉型店一年虧損2490萬究竟是為何?

隨著人們生活的品質的提高,呷哺呷哺想要與時俱進,就必須面臨轉型。為此,呷哺呷哺推出了中高端獨立運營的中高端火鍋品牌湊湊餐廳,試圖搶灘中高端火鍋市場。截至2017年12月31日,湊湊餐廳在全國已有21家餐廳,但是,從2017年的業績表現來看,湊湊餐廳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呷哺呷哺轉型店一年虧損2490萬究竟是為何?

呷哺呷哺也指出,湊湊餐廳對集團的經營利潤貢獻尚少。數據顯示,2017年,湊湊餐廳的收入僅佔總收入的3.2%,而2017年湊湊餐廳所產生的經營虧損達到2490萬元。對於湊湊的虧損,呷哺呷哺表示是新餐廳開業成本較高,12家門店為2017年第四季度開業。據瞭解,湊湊餐廳主要的裝修風格為低調穩重的古典設計,比起火鍋店,更像是茶室。顯然削弱了火鍋的功能。

呷哺呷哺轉型店一年虧損2490萬究竟是為何?

2018年4月20日,呷哺呷哺在武漢新開了一家一千平方米的旗艦店。是他們從快餐向“輕正餐”轉型,並推出“火鍋+茶飲”的新商業模式。或許這就是呷哺呷哺的轉型之作。但是延續了近20年的橙黃色不見了,整體的裝修可謂古風十足。完全是“新中式禪風”。然而效果卻不是那麼好,據悉是由於其在消費者心裡定位本是小火鍋,又開創火鍋加茶的模式,無疑是削弱了火鍋存在感,變得怪異,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化,使得消費者認知產生變化,喜歡吃火鍋的人幾乎很少在火鍋店喝茶,而愛喝茶的人喜歡清靜,不見得喜歡吃火鍋,並且年輕人不是喝茶主力軍,中老年注重養生而喝茶,在養生的人心裡認為火鍋油膩,不會輕易吃火鍋,所以其受眾群體變窄,消費者難以認可,自然接受度不大。

呷哺呷哺轉型店一年虧損2490萬究竟是為何?

而且,在這樣的店鋪,呷哺呷哺的菜單價格要之前的連鎖提高了一些。有網友表示,位於武漢的旗艦店,價格都比一般的連鎖店貴一些,比如鍋底,一般連鎖6元起步,而旗艦店要18元起步。

由此可見,餐飲企業若是要轉型,需要考慮各方面因素,無論是菜品升級,菜單升級,店面裝修設計升級,還是改變風格定位,都需要慎重考慮,避免把一手好牌打輸了的情況,最終,店鋪還是要面對消費者,要消費者買賬才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