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出臺新行動計劃:擬投1510億元引導1500企業技改

惠州出臺新行動計劃:擬投1510億元引導1500企業技改

目標

■2018年:引導45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460億元。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3%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1%以上。

■2019年:引導5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500億元。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4%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2%以上。

■2020年:引導55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550億元。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5%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3%以上。

在寬敞的廠房裡,各種現代化設備井然有序運作,流水線上送料、加工、裝配、測試等環節自動完成,產品快節奏打包出廠……如今,越來越多惠州企業不斷上演“車間革命”,大力開展“機器換人”變革,而這背後是惠州近年來發力工業技術改造,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積蓄新動能。

日前,我市出臺《惠州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按計劃,到2020年的3年間,惠州將累計完成投資1510億元以上,力爭引導超過15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

三年內力爭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8%以上

“到2020年,全市工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製造業企業基本達到智能化水平,基本形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未來三年,我市力爭引導超過15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8%以上,累計完成投資1510億元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1萬元/人。圍繞此目標,《行動計劃》提出,我市將實施產業結構提升行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工業互聯網應用行動,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實施品牌質量提升行動,增強企業競爭力;實施綠色化發展行動,提高綠色製造水平。

近年來,惠州製造業水平不斷提升。TCL集團、德賽集團、華陽集團等企業連續入選全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三星電子智能手機及配套產業鏈產品居全球前列;德賽集團的微型電源管理系統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伯恩光學手機玻璃產量全球第一,佔市場採購份額60%;華陽集團成功研究出全球首款“北斗+GPS”雙模車載導航,極大推動了北斗車載導航在汽車電子行業中的廣泛應用。

目前,全市已經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石化產業、汽車零部件製造業為主,專用設備、機械產業為輔的先進製造業產業發展格局。其中,汽車電子、汽車線束和發動機零部件三大汽配產品,產銷量均居全國前列,部分產品具有行業尖端水平和領先規模。

工業技改帶動了產業質效的明顯提升。2015~2017年,全市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連續三年均居全省第2位。與此同時,工業結構由輕型化逐步向適度重型化、高端化轉變,先進製造業產值規模不斷壯大,集聚水平不斷提高,有效帶動了科技服務、商貿、金融、研發設計、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企業技改

工業技改是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行動計劃》提出,我市將大力推動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升級改造優勢傳統產業,推動生產裝備數字化,鼓勵企業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生產設備。同時,實施《惠州市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5年)》,開展智能工廠培育試點,推廣重點行業智能化車間,累計建成智能化工廠5家以上。

我市還將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支持TCL、德賽等大企業參與“新四基”(自動控制與感知、工業核心軟件、工業互聯網、工業雲與智能服務平臺)技術國家標準制訂,建立製造業應用需求庫、“新四基”能力供給庫。培育一批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應用示範項目,“兩化”融合貫標試點示範企業累計達到100家以上。聚焦電子信息、石化、家電、先進裝備、新能源等重點產業,支持工業企業“上雲用雲”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培育建設工業互聯網行業應用標杆和產業示範基地。

《行動計劃》還提出,2018年至2020年,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一定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實施提質增效、智能化改造、設備更新和綠色化發展。實施技術改造事後獎補普惠性政策,將享受範圍放寬到主營業務收入1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加快推動“企業上雲”,從2018年起,連續3年,每年市財政預算安排1000萬元,重點扶持企業“上雲用雲”。

通訊員:陳紅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